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弄则乱。一则安,异别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期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议,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概括三则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思想界发展趋势。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自战国到西汉实行的文化政策。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秦汉时期文化政策的实质并加以评价。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甲骨文及周代的金文中画人坐形,则席地,乃殷、周同俗。兵器戈、矛、弓、矢、刀等,甲骨文与周代金文无殊。殷、周同用贝为货币,“贝”字常见于甲骨文及周代金文中。这表明
A. 商周的风俗完全一致
B. 甲骨文是古老的成熟文字
C. 文化的发展有其渊源
D. 周代的文化水平高于商代
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文字书写工具的不同
B. 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C. 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需要
D. 书法艺术不断发展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10年,各国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土前,对工城的长、宽、高连沟洫在内的土石方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历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使工程得以提前完成。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A. 诸侯听命于周天子
B. 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
C. 人民受到残酷剥削
D. 人们已掌握广泛数学知识
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节牌坊数量惊人,下表是歙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的数量。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朝代 | 唐代 | 宋代 | 元代 | 明代 | 清代 |
数量 | 2人 | 5人 | 21人 | 710人 | 7098人 |
A. 政府治国严谨
B. 世风需要改进
C. 妇女地位很高
D. 理学摧残人性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又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作者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
A. 发展生产,百姓归心
B. 从严治吏,消除贪腐
C. 实事求是,经世致用
D. 礼法并用,风清气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