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A. 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 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 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 阁臣多来于翰林院
郑樵《通志》卷二十五记载,“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这一变化
A. 显示了“公天下”的趋向
B. 反映了文官政治的形成
C.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D. 表明了封建等级秩序的重构
北宋的词家,前期如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全都是南人,后期的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也多数生长于江南或其周边。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 北宋时期开始出现文化中心南移
B. 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
C. 北宋时期出现学术中心南移趋势
D. 宋词具有南方文学的地域性特征
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另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商人的行列。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A. 四民界限渐趋模糊
B. 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 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 士商阶层相融合流
(题文)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 “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 “存天理,灭人欲”
C.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 “学者须先立志”
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A. 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 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 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 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