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词家,前期如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全都是南人,后期的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也多数生长于江南或其周边。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 北宋时期开始出现文化中心南移
B. 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
C. 北宋时期出现学术中心南移趋势
D. 宋词具有南方文学的地域性特征
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另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商人的行列。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A. 四民界限渐趋模糊
B. 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 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 士商阶层相融合流
(题文)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 “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 “存天理,灭人欲”
C.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 “学者须先立志”
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A. 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 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 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 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
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了宋朝
A.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B. 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C.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D. 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
(题文)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A. 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
B. 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C. 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D. 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