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A. 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
B. 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C. 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D. 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唐初,有大臣认为前朝历史文献多有遗失,担忧“十数年后,事迹湮没,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元朝马端临强调“生乎千百载之后,而欲尚论千百载之前,非史传之实录俱存,何以稽考。”据此可知历史文献可以
A. 服务统治
B. 提高修养
C. 传承文化
D. 总结历史
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 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 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 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 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如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

A. 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
B. 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
C. 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
D. 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
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但据《汉书》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 社会稳定大一统局面形成
B. 罢黜百家削弱了丞相权利
C. 制度改革使丞相职能转变
D. 汉武帝个人能力特别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