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对该材料分析错误的是
A. 朱熹认为穷理应该格物致知
B. 二陆认为穷理要发明本心
C. 双方在世界本原立场上根本对立
D. 双方思想都属于新儒学
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
A. 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B. 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C. 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D. 是理学思想的创新
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的是
A. 《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B. 《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C. 《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D. 《三言二拍》:“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
清抄本《精选皇宋策学绳尺》所收为宋末科场对策文。“其兵财、政治、儒术诸题,大抵多肤说迂论,少可取者”,“问二程、朱、张四先生言行,则为当时理学风尚”。这反映了宋末
A. 重文轻武风气的盛行
B. 科举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C. 科举推动理学通俗化
D. 程朱理学受到官方推崇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指出:“实际上他(汉武帝)和他的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这表明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特点是
A. 捍卫了先秦时期正统的儒家学说
B. 以儒家为基础兼采其他学派学说
C. 用法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包装
D. 杂糅百家学说创造出一种新学说
《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
A. 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 君权神授,君主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