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
A. 赫鲁晓夫
B. 勃列日涅夫
C. 戈尔巴乔夫
D. 叶利钦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为其( )
A.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B.是在特殊的国际环境下形成的体制
C.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局部实行市场经济
D.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开创斯大林模式
D.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这一口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
B. 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
C.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
D. 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
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
A. 农业集体化道路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 社会主义制度 D. 利用五年计划发展经济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