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这说明了
A. 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引起了这种状况
D. 苏维埃政权遭到了一切苏俄人民的反对
下图是电影《列宁在1918》的海报。在这部电影中有这样一些镜头: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为饥饿昏倒了……瓦西里也曾对妻子许下最美好的愿望:“面包会有的……”当时苏俄的经济政策是

A. 市场基础上的计划调节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新经济政策
D. 改革开放政策
列宁指出:“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
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列宁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
B.材料中的“错误”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战时共产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919年俄国1普特(重量单位)粮食的价格:国家零售价为30卢布,黑市价格为200卢布,但农民必须以6卢布的价格卖给国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①俄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②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连年战争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④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中描述了一位暴动士兵的话:“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了,连小石磨都抬走了,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的吗?”这主要是因为苏俄
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推广企业国有化
C. 收取固定粮食税
D. 坚持劳动义务制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阵营。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杀之而得罪郑成功,郑成功诛杀施琅家人,施琅再次降清。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率清军大举进攻,不久占领澎湖。台湾郑克壤败局已定,但施琅却不忙于进军台湾,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获康熙帝同意。郑克壤投降归顺,从此台湾成为清的一部分。
统一台湾后,施琅认为,台湾乃要害之地,“红毛”“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促成康熙帝决心留守台湾,并于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设立台湾府。
施琅攻占台湾后,夺占的田产几乎占据南台湾已开垦土地的一半,名为“施侯租田园”。后世对于施琅的评价,民间有较大争议,传统史学家也难以将他的形象正面化。
——据施宣圆《施琅“复台”和“保台”的历史功绩》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施琅在国家统一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施琅在后世评价不高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