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示例: 【论题1】三角贸易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 阐述: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三角贸易兴起。欧洲人把武器、粮食、日用品运到非洲贩卖,再将非洲黑奴贩卖到美洲作为劳动力,最后把美洲的玉米、番薯、棉花等原料和掠夺的金银带回欧洲。三角贸易扩大了欧洲市场,加速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西欧的社会转型。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对美洲、非洲掠夺的基础之上的。 综上所述,三角贸易是西欧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论题2】物种交流与民众生活的变化 阐述:新航路的开辟,逐渐使世界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物种交流。美洲与西欧物种交流,给西欧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番薯等,丰富了西欧人民的生活;给美洲带来了驴、马等,提升了当地生产力,但也带去了传染病,使土著居民急剧减少。欧美与中国的物种交流,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番薯等高产作物,有利于养活众多的人口,有利于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中国茶叶输出的扩大,也深刻影响了西方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综上所述,物种交流是影响民众生活的重要方式。 (考生从商业革命与世界市场初具规模、黑奴贸易与美洲的开发等角度回答可酌情给分) 【解析】 根据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可知反映的是三角贸易,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拟出论题:三角贸易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然后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三角贸易兴起的原因及具体过程和影响进行论述,最后总结,三角贸易是西欧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产物,同时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可根据图示拟出论题:物种交流与民众生活的变化。根据所学,新航路的开辟,逐渐使世界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物种交流进行论述。最后总结,物种交流是影响民众生活的重要方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早在汉代就出现过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发明,如代田法、耧车等,这些发明都是适合大面积的土地生产需要而出现的。但是这些农具在中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一些先进技术和设备,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明清江南地区落后的铁搭取代了先进的江东犁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江东犁用牛耕田,“一牛可抵七至十人之力”“中等之牛,日可耕十亩”(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铁搭的工作效率大大低于牛犁,翻地大约“人日耕一亩,率十人当一牛”(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明清中国江南地区农桑业极其发达,大量土地用于栽桑种田,养牛的空间逐渐狭小,养牛成本上升,贫困农民无地养牛,造成畜力严重不足,“吴郡力田者,以锄带耜,不蓄牛力”(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材料二  (英国)圈地后,地主侵吞了大部分的土地,把此前零散的田产整固到紧凑的联合农场里,并能圈占从前受社区规章制约的土地,从而把它们归于个人的管理之下。18世纪的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既有改进技术、提高集约化程度的要求,也有劳动生产率的要求。1701年塔尔发明了马拉谷物条播机,1731年,他在一本名为《马拉中耕农业》的书中公开了他的发明,条播机不仅是英国产生的第一台真正的播种机械,而且也是英国农业向废除手工劳动所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1828年贝尔发明了马拉收割机,此外还发明了以蒸汽为动力的饲料粉碎机、干草切割机、甜菜切片机等等。

——材料均摘编自高辉《明清江南的农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兼与英国农业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应用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前后英国农业生产的变化,并说明中英农业发展趋势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查看答案

罗马法规定,如果出卖人知道物品有瑕疵,而买受人不知情;或者出卖人知道被卖物与买受人所想象的物品之间存在重大差别,那么买卖成交后,买受人可以据此提起有关诉讼。该规定

A. 适应了罗马对外扩张的需要

B. 旨在保护罗马公民的私有财产

C. 反映了罗马法重形式的特点

D. 目的是以诚信规范经济行为

 

查看答案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这揭示了古代雅典

A. 公民大会权力最大

B. 审判流程公开公正

C. 公民是城邦的主体

D. 具有权力制约思想

 

查看答案

据统计,截止到1979年上半年,全国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高达两千多万人。到1982年,全国城镇集体和个体劳动者人数比1978年增加了6%,其中个体劳动者人数为1978年的8.8倍。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大量劳动力

B.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提供了就业岗位

C. 就业压力助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D. 国企改革的深化推动城市所有制变革

 

查看答案

据统计,1939年仅南京市区就有私塾16所,塾师162人,学生6164人,而周边地区农村私塾的数量更是大大超过正式小学,如泰县姜埝区私塾与小学的比例竟高达200:1。造成这一现象原因可能是

A. 国民政府重视农村教育发展

B. 沦陷区民众抵制奴化教育

C. 日本侵略摧毁中国民族工业

D. 民众重视传统的儒学教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