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产生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在我国,明末清初的思想运动常被称之为启蒙思想运动,而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常被称为启蒙思想家。这个时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面对明朝的灭亡,清朝的兴起,作为明王朝的知识分子,一方面感到屈辱、愤怒,一方面又不得不冷静下来,对明王朝何以灭亡的问题进行历史的反思。也就是在这种历史的反思中,他们看到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并毫不留情加以批判。
——摘编自覃正爱《试论明末清初思想家启蒙思想的局限性》
材料三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复古与怀旧思潮”的代表人物的相关主张。这种思潮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被称为“特殊的历史阶段的原因”。在这个时代启蒙思想家有哪些主张符合世界潮流?
(3)材料三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又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题文)《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刊行后,不仅招致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反对,维新人士黄遵宪、严复等也曾通过不同方式表示过他们的反对意见,帝师翁同龢在读过《孔子改制考》后,向光绪皇帝说康有为“居心叵测”,表示已不与康往来了。这表明康有为的变法理论
A. 成为维新派的思想共识
B. 动摇了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 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 干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宋代以前,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士或版筑,城门多由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这种变化反映了
A. 民族矛盾推动中原防御体系的升级
B. 科技的新应用促进筑城技术的改变
C. 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的浮华之风
D. 工商业发展刺激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 主张人人平等,平民都有参政权
B. 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爱国
C. 论证了儒家“仁义道德”的虚伪
D. 否定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
经书就是儒家学派典籍的总称。在先秦时代,儒家学者们所学习和传承的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汉武帝时,诗、书、礼、易、春秋遂被立为五经,因为乐是空有其名而无典籍留传。宋代一度扩大到13经。上述变化的实质是
A. 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B. 儒家经典不断丰富
C. 孔孟儒学遭到破坏
D. 历代统治者重视儒学发展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朝代 | 曹魏 | 西晋 | 东晋 | 隋 | 唐 | 北宋 |
比例 | 26 | 15 | 4 | 17.2 | 24.5 | 46.1 |
A.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 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D. 文化下移趋势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