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 主张人人平等,平民都有参政权
B. 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爱国
C. 论证了儒家“仁义道德”的虚伪
D. 否定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
经书就是儒家学派典籍的总称。在先秦时代,儒家学者们所学习和传承的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汉武帝时,诗、书、礼、易、春秋遂被立为五经,因为乐是空有其名而无典籍留传。宋代一度扩大到13经。上述变化的实质是
A. 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B. 儒家经典不断丰富
C. 孔孟儒学遭到破坏
D. 历代统治者重视儒学发展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朝代 | 曹魏 | 西晋 | 东晋 | 隋 | 唐 | 北宋 |
比例 | 26 | 15 | 4 | 17.2 | 24.5 | 46.1 |
A.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 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D. 文化下移趋势增强
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而来,日益兴盛,“说话”分为四家:小说(以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演说佛书)、讲史(讲述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材料表明了宋代
A. 市民文化有了较快的发展
B. 世俗文学成为了文化主流
C. 儒释道三教已完成了融合
D. 城市的经济功能日益增强
(题文)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