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
A. 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 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
C. 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 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
下面是古代学校(书院)必读历史教材统计表(部分)。
朝代、学校(书院) | 教材名称 |
汉武帝时期的太学、郡国学校 | 《春秋》(孔子编) |
五代书院 | 《史记》《汉书》《后汉书》 |
宋代书院 | 《资治通鉴纲目》(朱熹编) |
明清书院 | 二十一史、《资治通鉴纲目》 |
这一现象反映了古代历史学科
A. 教材的来源趋向多元化
B. 吸收国外思想成果
C. 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D. 与科举考试相联系
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A. 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B. 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 用伦理纲常
D. 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钱穆先生在评论汉代的士人政府时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的新局面。该局面
A. 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 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
C. 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
D. 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先河
从汉武帝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断染儒风,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主要是由于,汉代儒学
A. 讲究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B. 崇尚天人合一
C. 倡导大一统的政治伦理观
D. 主张君权神授
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
A. 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
B. 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C. 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D. 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