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记录一鲁迅眼中的辫子 1903年,留学日本的鲁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记录一鲁迅眼中的辫子

1903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剪掉了辫子。但是,更多的留日学生不敢剪辫子,拖着辫子又怕人笑话,所以流行把辫子盘在头顶上,再戴上学生制帽,被鲁迅戏称为“富士山”。

记录二黎元洪眼中的辫子(1911年10月13日)

在剪辫的那天下午,黎元洪表示:“我前天未决心,昨天也未决心,今日上半天还未决心,这时是已决心了。”

记录三百姓眼中的辫子吴经熊说:“1911年革命后,剪辫子成了时尚。有一天,我的辫子被同学剪掉了。可怜的大娘一见到我就吓得号啕大哭起来。这辫子可是她十年里每天早上都静心地梳理打编的。”

记录四辜鸿铭眼中的辫子

一次在北大校园里,正好辜鸿铭走在前面,他们小声议论他的辫子,没想到他回头说,别看我留着辫子,你们身后还拖着一条精神辫子呢。

—摘编自傅国涌《辛亥百年:亲历者的私人记录》

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示例: 观点:民主共和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论述:对待剪辫,辛亥革命前后除了进步知识分子的毅然决然外,其余的立宪派、旧官僚、旧知识分子、百姓等展现了或犹豫、或被迫、或留恋、或冷淡的心态。留日学生对剪辫的纠结心态,反映了在西方思想冲击下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黎元洪的痛苦剪辫,显示了封建旧官僚在革命形势下无奈的妥协;百姓被剪了辫子,惹得家人痛哭流涕,体现了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辜鸿铭用自嘲的口吻道出了国人剪掉有形辫子容易,剪掉无形辫子难的现实。这些都昭示着新文化运动进行思想启蒙的必要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例如,第一、根据材料“记录一鲁迅眼中的辫子”“记录二黎元洪眼中的辫子”“记录三百姓眼中的辫子”“记录四辜鸿铭眼中的辫子”等信息,可以折射出不同阶层或身份的人,对待鞭子的态度各不一样。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观点为“民主共和观念尚未深入人心”。第二、分别用四则材料的内容论证该观点,如材料“记录一鲁迅眼中的辫子”可知留日学生对剪辫的纠结心态,反映了在西方思想冲击下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如材料“记录二黎元洪眼中的辫子”可知封建旧官僚在革命形势下无奈的妥协;如材料“记录三百姓眼中的辫子” 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如材料“记录四辜鸿铭眼中的辫子”可知国人剪掉有形辫子容易,剪掉无形辫子难的现实。总之,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尚未深入人心,必须进行思想解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最早记录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分归大鸿胪和少府管理。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多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担任。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以助国用”。市舶司最多时有10个,主要设在沿海地区。南宋高宗绍兴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年入达200万缗,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明朝承袭前代,在主要港口城市设市舶司,以适应海外诸国朝贡的需要,且终明之世,罢置无常。康熙年间,清朝撤市舶司,设江、浙、闽、粤四海关。1757年,除粤海关外,其余三大海关被关闭。

——据傅宗文《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传统与早期海关》整理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美、法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通商条约,要求“邀请”英美法人“帮办税务”。据此,英国人李泰国被任命为首位海关总税务司。总理街门成立后,英国人赫德接替李泰国。赫德执掌海关期间,引进西方人事管理制度,对海关人员的职权、薪资、晋升、惩戒都作了细致规定,并仿照英国建立新的会计制度。由于管理严密,海关财务很少发现舞弊现象。从1861年到1910年间,清政府的关税总收入增长了5.8倍。海关还为京师同文馆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清政府驻外使领馆的经费也由海关提供。1878年,天津海关开始试办邮政,标志着中国近代化邮政的开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海关和清代前期海关的不同,并简要评价近代海关的影响。

 

 

查看答案

1937年德国《共和报》曾载文称:“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御,原属意料中事。观于战况之烈,足见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此处所言战事

A. 揭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序幕

B.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 标志着中国军队取得抗日战争以来的最大胜利

D. 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捷

 

查看答案

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其意在说明

A. 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C. 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

D. 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查看答案

(题文)1899年孙中山说:“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农之所以困也。土地国有,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直纳若干租税于国,而无复一层地主从中朘(剥削)削之,则民可以大苏。”孙中山的主要目的是

A. 抑制土地兼并

B. 废除土地私有制

C. 巩固民国政权

D. 减轻农民负担

 

查看答案

1936年6月蒋介石和英国人李滋罗斯谈话时说:“对日抗战是不能避免的。由于中国的力量尚不足击退日本的进攻,我将尽量使之拖延。……当战争来临时,我将在沿海地区做可能的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继续抵抗。最后,我们将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的参战,共同抵抗侵略者。”这说明

A. 蒋介石已经预见七七事变的发生

B. 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不抵抗政策

C. 抗战前蒋介石已有持久抗战的设想

D. 蒋介石决定消极抗战,等待英美援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