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冷战严重影响国际关系的正常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冷战中美苏双方往往通过意...

冷战严重影响国际关系的正常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冷战中美苏双方往往通过意识形态的棱镜来看待对方,把对方视为敌人……美苏的意识形态斗争同它们争夺战略优势与利益结合起来,从而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和欺骗性……共同的战斗未化解美苏之间长期存有的互相猜疑。美国谴责苏联的帝国野心和俄罗斯扩张主义情结,苏联指责美国在世界扮演宪兵、形成霸权。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

不结盟运动于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成立,25个国家参加了其第一次会议,但是到了第二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时,参与国家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贝尔格莱德会议的关键政治内容是强调成员国的团结,警告超级大国不要把冷战带入第三世界当中,并呼吁所有国家不要将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到20世纪60年代末,国内政治的不稳定使得不结盟运动履行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承诺的工作陷入困境。

—文安立《全球冷战》

材料三

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间内,欧洲仍然是两个联盟共存的欧洲。值得注意的是,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

—姜宪明何苗《国际关系与大国战略》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不结盟运动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两个联盟”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主次关系”变化的理解。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1)原因:美苏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两国互相猜疑。 (2)历史背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第三世界更多国家获得了民族独立;“美苏冷战”严重威胁第三世界的和平。 影响:冲击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3)欧盟和北约。理【解析】 两极对峙格局下,北约作为美国领导的军事政治集团,在资本主义阵营内发挥主导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欧盟成立,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欧盟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4)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局势。 【解析】 本题考查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欧洲的“两个联盟”欧盟和北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 (1)美苏冷战的主要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冷战中美苏双方往往通过意识形态的棱镜来看待对方,把对方视为敌人”“美苏的意识形态斗争同它们争夺战略优势与利益结合起来”“共同的战斗未化解美苏之间长期存有的互相猜疑”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 (2)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并结合材料中的“警告超级大国不要把冷战带入第三世界当中,并呼吁所有的国家不要将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等信息来回答。联系所学可知,不结盟运动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3)根据材料中的“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可知,“两个联盟”分别指欧盟和北约。根据材料信息,“主次关系”的变化应当是指欧盟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提高。 (4)从材料反映的信息看,影响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局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面对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清政府开始了长达10年的清末教育改革。1901年清政府下诏,改书院为学堂,诏书中明确指出造就“究心经济,力戒浮嚣”,“博通时务,讲求实学”之人。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规定其办学宗旨为“无论何种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1904年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绅董能捐设或劝设公立小学堂及私立小学堂者,地方官奖之:或花红,或匾额”。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成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学务的正式教育行政机构。在近代学制体系中,有普通教育,也有专门教育,有高等教育,也有简易识字教育,有正规教育,也有业余教育。

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初步建立了中国近代教育体系。据估计,到辛亥革命前夜,新式学堂学生约有200万,留学生有2万左右,1905年在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即以留日学生为主体。

——摘编自马泽民《论清末教育改革的实用特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变革,这些变革极大地影响了历史的发展。

(1)将下列“国家”与同时代的“变革”相对应(填写字母)。

(2)简述上述“变革”的特点。

(3)结合上述“变革”,谈谈你对“这些变革极大地影响了历史发展”的理解。

 

查看答案

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古今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1924年孙中山《建国纲领》

材料三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在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四在罗斯福实行“新政”时期,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流域工程管理局,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投资,招收大批失业工人,兴建水坝、水电站,发展航运,结果建成了大型的水电站和完整的航运系统,下图是正在建设中田纳西河流域16座水坝中的一座——瓦茨沙洲水坝。

请回答: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内容是什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4)扩大就业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材料四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哪一方面的主要内容?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流行语是一个社会的“口头禅”,往往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下列哪一选项中流行语体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代特征

A.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放卫星、合作社、大锅饭、大跃进

B. 市场体制、知识经济、因特网、绿色食品

C. “个体户”、“万元户”、“一国两制”、“中国特色”

D. “申奥”、“入世”、“和谐社会”、“就业”、“拆迁”

 

查看答案

“随着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15---16世纪的大航海运动,古老的地中海贸易路线被土耳其人破坏和新的贸易路线产生,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衰落。”造成这一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

A. 文艺复兴的经济基础受到削弱

B. 文艺复兴运动扩张到欧洲其他国家

C. 新航路的开辟和贸易中心的转移

D. 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大功告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