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埃及,...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埃及,叙利亚、约旦死伤约 5万人。 6.5万平方公里土地被以色列占领,近百万人沦为 难民。以色列扩大了领土,获得东耶路撒冷地区,并把占领的阿拉伯人城镇发展成犹太人定居点。美苏为了各自的利 益都极力在中东维持一种“不战不和”的局面。这种局面不仅使埃及、叙利亚无法收复失地,也使埃及不得不承受关 闭运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1973年 10月埃及和叙利亚在犹大教赎罪日对以色列发起进攻, 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以色列在美国的帮助下迅速反攻,短时间内打败叙利亚,迫使埃及军队撤退。 10月下旬,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一系列与 停火相关的决议,埃及、叙利亚、以色列正式停火。战争期间,阿拉伯国家纷纷以石油为武器支持埃、叙。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石油提价、减产、禁运、国有化等措施打击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和西方国家。虽然禁运在几个月之后结束,但1974年初石油的价格翻了两倍,这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超过了中东发生的冲突。

-------摘编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东地区不断爆发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反击的影响和美国的应对之策。

 

(1)中东地区历史问题复杂(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土地问题相互交织);中东地区地理位置特殊(亚欧大陆要塞);中东地区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美苏等外来大国不断插手中东问题;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 (2)影响:推动了阿拉伯国家的团结,增强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经济实力;引发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滞胀”,促使其调整经济政策;冲击了两级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应对之策:1973年10月迫使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接受了美国人的条件:全球的石油交易必须用美元结算,从此,确立了石油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 【解析】 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东地区的历史问题、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美苏等外来大国不断插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矛盾等角度分析。 第(2)问,“影响”,依据材料信息“虽然禁运在几个月之后结束,但1974年初石油的价格翻了两倍,这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影响超过了中东发生的冲突”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了阿拉伯国家的团结,增强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经济实力;引发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滞胀”,促使其调整经济政策;冲击了两级格局,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等。“应对之策”,依据所学知识从迫使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接受了美国人的条件、全球的石油交易必须用美元结算等角度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文翁在担任蜀郡郡守期间,对蜀地民风进行教化改进。他选出张叔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遣送他们就学于太学,学成归来,让他们担任要职,考察提拔,他们中有的成为了郡守、刺史。他又在成都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把条件差的青年学生招收为学宫弟子,免除他们的徭役,将学问高的学宫弟子用来增补郡县官员的空缺,学问稍次的担任孝涕力田(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每次到各县巡查时,从学宫的学生中选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的一起去,让他们宣传教化的法令。各县的官民见到了都以为很荣耀,抢着成为学宫弟子,有钱人甚至花钱以求能成为学宫弟子。因此,蜀地的民风得到极大的教化,蜀地到京城求学的人数和齐鲁之地的一样多。到汉武帝时,命令全国的郡县都设立学宫,有学宫从文翁开始创立这种说法。

—摘编自《汉书·文翁传》

(1)根据材料,概括文翁改进蜀地民风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翁改进民风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1为17—19世纪初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中国

西方

清军入关《大清律》的颁布顺治帝颁布禁海令军机处设立八股取士康乾盛世广州“十三行”设立乾隆时《医宗金鉴》问世

殖民扩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美国1787年宪法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启蒙运动工业革命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迨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化的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者都涌到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是生产的中坚份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中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拥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材料三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 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 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 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查看答案

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规定用少数民族母语发展国家建设,逐渐实现了列宁提出的民族平等政策。1935-1937年几乎所有的民族语言都从拉丁字母转用了俄文字母,1938年根据联共(布)中央和人民委员会的决议,俄语是苏联所有学校从一年级起必修的课程。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少数民族语言阻碍社会主义建设    B. 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已经形成

C. 民族语言的社会功能已基本丧失    D. 列宁的民族平等政策被彻底破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