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叶剑英援引历史典故说:“魏、蜀、吴三国鼎立...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叶剑英援引历史典故说:“魏、蜀、吴三国鼎立,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是‘东联孙吴,北拒曹魏’,可以参考。”这一外交思路最有可能出现在20世纪

A. 50年代初期

B. 60年代初期

C. 70年代初期

D. 80年代末期

 

B 【解析】 1969年初,由于美国实力下降,尼克松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开展“均势外交”,调整其亚洲政策。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北部面临苏联军事威胁。中国从调整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外交战略需要出发,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形成了 “美要利用中苏矛盾,苏要利用中美矛盾,我应有意识地利用美苏矛盾”的外交新思路,以缓和中美关系,牵制苏联。所以材料中的“东吴”指美国,而“曹魏”指苏联。故选C。50年代初期我国的外交特点是“一边倒”,不符合题意,排除A;60年代初期我国外交的特点是“一大片”,不符合题意,排除B;80年代末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不结盟,不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欧洲历史学家指出:“古代雅典与当代欧洲的民主之间的联系是脆弱的。民主并没有在它的诞生地盛行起来。在一千多年中它几乎被遗忘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雅典民主制度

A. 只是对近代民主政治产生观念上的影响

B. 与近代民主政治存在直接的因果联系

C. 是近代欧洲民主政治产生的先决条件

D. 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在实践层面的再现

 

查看答案

学者李零在《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现点

A. 没有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B. 意在说明分封制促成中华民族形成

C. 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D.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机械设备等也漂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市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材料二城市发展和运行的动力在于近代工商业的成长。城市近代化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工业文明的注入。……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查看答案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的现象,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保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解读图片信息,探究“围剿公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废井田,开阡陌”是商鞅变法中的重要措施。与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相比,其突出的意义是什么?

(3)上述材料反映出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