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中国伟大的航...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直达非洲东岸沿海国家。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金银和丝绸等国内产品,去换取亚非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郑和每到一国,就给其国王赠送中国礼物,表明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同时与各国的商民和平交易。与此同时,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摘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与西欧新航路开辟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其原因。

(3)简述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我国的对外交往?

 

(1)客观条件: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结果:中国:促进中外友好往来,推动朝贡贸易的发展,但仍然行走在农业文明道路上;西欧: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推动西欧走上工业文明道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原因: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天朝上国的观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为近代资本主义. (3)对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世界眼光和大国心态,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交流互鉴,推动双边关系拓展和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解析】 (1)客观条件:根据所学,可从明朝政治、经济以及造船和航海技术等方面分析回答。 (2)结果:中国:根据“郑和每到一国,就给其国王赠送中国礼物,表明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同时与各国的商民和平交易。与此同时,亚非许多国家派遣使节入明进行朝贡和贸易”概括得出促进中外友好往来,推动朝贡贸易的发展,但仍然行走在农业文明道路上;西欧:根据“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对外殖民扩张序幕,推动西欧走上工业文明道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原因:中国:可从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天朝上国的观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等方面分析;西方:可从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发展等角度分析。 (3)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可从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方面分析总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

A. 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B. 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C. 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D. 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查看答案

中国某思想家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指出:“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此次战争结束后

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查看答案

“说话”(讲故事)是宋代的文学形式。《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做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说明宋代文学

A. 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B. 集中表现农村生活

C. 内容凸显历史故事

D. 世俗化的趋势加强

 

查看答案

“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与材料的主张相契合的思想是

A.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C.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D. 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查看答案

明永乐九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明代

A. 文化专制走向全面反动

B. 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C. 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

D. 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