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对于如何提拔人才、选取人才,王安不提出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系统...

材料一:对于如何提拔人才、选取人才,王安不提出了“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系统人才观。其中的“养之”,即优待和载培人才。“饶之以财,约之以礼,或之以法”。……“任之”,即任用人才。任用之道,关键是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德。

—武玉环《王安石变法失败错在用人》

材料二: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文的《大学幸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就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教学与自热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技育改革法令……《学制》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校育。《关于奖励学业的告谕》,宣扬学问是立身之本,并批判了以往教育的误区:“认为学术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不知学问为何物”。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养之”和“任之”的特点

实施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教育改革在内容和对象方面的变化。

(4)练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与改革关系的认识。

 

(1)特点:“养之”既鼓励(或优待)又约束。 “任之”既强调才又强调德。 目的:为变法培养人才、制造舆论。 (2)内容:扩大大学自主权;鼓励社会与私人办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3)变化:内容方面:由儒家经典到科学技术。 对象方面:由“士人教育”到国民教育。 (4)改革推动教育,教育服务改革。 【解析】 (1)据材料“饶之以财,约之以礼,或之以法”即可得出养之的特点;据材料“任用之道,关键是任人唯贤,任人唯才、任人唯德。”即可得出“任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重视人才的选拔旨在为变法培养人才。 (2)据材料“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教学与自热科学)两类”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3)据材料“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校育”、“大力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回答即可。 (4)结合上述回答和所学知识可知,教育和改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 中国的封建顽固势力相当强大

B.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日趋成熟

C. 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D.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查看答案

与欧美相比,日本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

①由国家主导进行

②两次工业革命交叉完成

③国营企业比例不断增大

④基本清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明治时期,日本外相井上馨认为:“只有实现西欧化,我国才能同西方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独立、富裕起来。”与此观点不符合的是

A. 殖产兴业

B. 文明开化

C. 废藩置县

D. 自由择业

 

查看答案

19世纪80年代,日本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①政府的扶植

②政府“示范”企业的影响

③追求利润

④广阔海外市场的刺激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题文)日本明治维新后较之明治维新前的变化有

①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②由半割据状态转变为中央集权国家

③封建社会等级制度被形式上的身份平等所取代

④资本主义文明完全取代了封建文明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