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

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

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6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4分)

 

(1)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解析】(1)此问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的消极影响。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新法扰民的现象,新法实行的过程中,趁机搜刮,加重了百姓的负担,遭到了民众的不满。(2)此题考查的是史料的相关内容。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当时的人物记载的史学著作和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需要仔细的研究考证,去除夸张、虚构、歪曲的内容,还原真实的历史后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依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的诗文:

“你们的悲惨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意向,

决不会那样消亡……

沉重的枷锁会掉下,

阴暗的牢狱会覆亡,

自由会在门口欢欣地迎接你们,

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

材料二当时,人们对改革有各种各样的方案,在主要农业地区,地主不愿解放农奴,更不愿意把土地分给农奴,还希望增加土地和加强对农奴的控制;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人们需要自由劳动力,希望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在草原地区,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地主们同意逐步分给农民土地,但需要农民服劳役。

材料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道:“农民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毫无疑义,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许多农民的土地都减少了……所有条件中最沉重的莫过于赎取土地的条款……由于这些条款,农民失去了最大部分土地……私有农民通过改革所获得的份地大部分全然不足以糊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诗句反映了什么信息?根源是什么?

(2)据材料二分析,当时俄国的改革方案有哪几种?他们的目的各是什么?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比较接近哪一种改革方案?

(3)材料三中认为“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民之所以有贫富者,由其材性智愚不同。富者智识差长,忧深思远,宁劳筋骨,恶衣菲食,终不肯取债于人。故其家常有赢余,而不至狼狈也。贫者……一醉日富,无复赢余,急则取债于人,积不能偿,至于鬻妻卖子,冻馁

填沟壑,而不知其悔。是以富者常借贷贫民以自饶,而贫民常假贷富民以自存,

虽苦乐不均,然犹彼此相贵以保其生也。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材料二彼富民为之则害民,今县官为之乃所以利民也。青苗钱令民愿取则与之,不愿者消不强焉。收获之际令以中价折纳麦,此乃所以救贫者之乏,息富民之贪暴也。

—《宋会要辑稿·良贷》

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廿二史札记》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造成当时贫富不均的原因是什么?当时实际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的观点实质怎样?

(3)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待青苗法的态度有何不同?二者的根本分歧在哪里?

(4)结合史实简要分析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诗句:我手持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面前,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材料二:下图是改革前夕,雅典贵族开展激烈辩论的情景。

请回答:

(1)梭伦所说的“两个阶级”各指什么?其中一个阶级是怎样不公平地占着优势的?

(2)材料二中参与辩论的可能有哪些派别?他们各自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3)你认为辩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查看答案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哪一新气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2)材料中的图片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什么时代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本质特征。

材料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材料四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求贤令》

(4)结合材料三、四分析秦孝公为什么要颁布《求贤令》呢?结果如何?

 

查看答案

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

B. 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C. 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

D. 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