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宋仁宗时规定,佃户迁徙无须地主开具证明,收获完毕,结清账目便可离开,地主不得无理...

宋仁宗时规定,佃户迁徙无须地主开具证明,收获完毕,结清账目便可离开,地主不得无理阻拦。这意味着

A. 货币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

B. 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C. 土地所有权、占佃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D. 佃户基本摆脱地主对生产过程的干预

 

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地主与佃户间的主仆关系只存在于租佃关系下,不再具有世袭性和永久性,一旦租佃关系解除,人身依附也就随之消失,这意味着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削弱;由于佃户获得了迁徙的自由,他们在生产中的地位随之发生变化,与田主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法律上的身份、地位也明显提高,故B项正确。A中货币地租并不是主导;C项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仍然没有分离;D中基本摆脱地主干预,不符合事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春秋》是鲁国史官对时事流水帐似的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原因在于其

A.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 具有了伦理教育的功能

C. 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

D. 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

 

查看答案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做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3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4)在中国历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响着时人及后世?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外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查看答案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 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 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 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 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查看答案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 本质是善

B. 本质为恶

C. 非善非恶

D. 本善习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