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中国沿海及内河沿岸的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内陆乡村依然是“昼出耕田夜织麻”,农民主要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的基本需求。这说明当时
A. 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C. 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 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诸其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
A.促进了市场繁荣 B.有利于普及西装
C.淡化了传统等级 D.交际活动增加
1986年7月《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题目为《北京流行黄裙子》的文章,反映了北京服装市场的一些情况,结果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说明
A. 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B. 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
C. 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D. 大众传媒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1902年,蔡元培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学校开设有炸药制造技术等相关课程,并认为女子适合从事暗杀活动。这反映出当时
A. 政治风潮影响新式教育 B. 人才培养注重职业技能
C. 女性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D. 办学思想体现兼容并蓄
有人说:“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邓小平、袁隆平)。”这句话说明
A. 杰出人物有时能决定历史的发展
B. 邓小平、袁隆平重视农业
C. 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
D. 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下图为《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图》。该材料反映了
A. 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质变
B. 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高
C.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 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