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校雠通义》(雠,chóu,校对)中说:“后世文字,必溯源于六艺,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掌太卜,《书》掌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于太师,《春秋》存乎国史。”这段文字揭示的社会文化状况是
A. 有教无类
B. 学在官府
C. 私学兴起
D. 百家争鸣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A. 百家争鸣
B. 焚书坑儒
C. 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公元前三世纪写成的《吕氏春秋》中,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专门讲述“农家之言”。以下对题干材料的相关理解和认识明显有误的是
A. 可以折射出古代中国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
B. 可看出此时期实现了农业耕作技术的划时代革新
C. 体现出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D. 可以看出在“经验”基础之上的农业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