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列诗句中,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信息的是 A. 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

下列诗句中,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信息的是

A. 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

B.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C. 夜市买菱藕,春船载绮罗

D. 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

 

B 【解析】AC两项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信息,从“市人日中集”“ 夜市”无法判断一定是农村集市,故AC排除。“草市”是指农村地区出现的商业活动,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D项反映了商人为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不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材料表明该地区

A. 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B. 长途贸易开始兴起

C. 自然经济局部解体

D. 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查看答案

《履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这反映出

A.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封建地租沉重

C. 商品经济繁荣

D. 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查看答案

有学者研究古代夜市时,引用了东汉应劭《风俗通》的一段记载:“夜籴,俗说市买者当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无人也。今乃夜籴谷,明痴呆不足也。凡斯不敏惠者曰夜籴。”对此,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

A. 材料中“夜籴谷”的记载,明确证明东汉已经出现了夜市

B. “夜籴”是一种俗语,不能作为东汉已经出现夜市的证据

C. 结合上下文,“夜籴谷”更多是一种假设而非真实的存在

D. 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详加考辨,并结合多种材料综合考虑

 

查看答案

清初《扬州竹枝词》中写道:“乡音歙语兼秦语,不问人名但问旗。半是新城半旧城,旧城寥落少人行。移来埂子中间住,北贾南商近识名。”材料中反映的经济现象有(  )

①商业繁荣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④农村集市出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

A.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宋朝商品经济发展

C. 徽商有超前的经商理念    D. 经济发展前提下社会观念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