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西汉通过削弱诸...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 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C. 明太祖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军权

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演变。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代通过分权来分割相权,其中三司使分割丞相的财权,故B项正确。西汉时期通过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故A项错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清朝没有相权与皇权的斗争,故C和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这表明宋代

A. 重视对监察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B. 通判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C. 地方的权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

D. 避免了藩镇割据局面的重现

 

查看答案

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诗》《书》《论语》等七部经典。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

B. 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人自觉阶段

C. 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D. 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

 

查看答案

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

A. 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

B. 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

C. 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

D. 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

 

查看答案

社会在不断发展。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都需要用辩证、综合视角去审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马可•波罗行记》(简称《行记》)向西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中外史学界争论已久。

两派争论情况简表

 

 

怀疑论者

肯定论者

争论1

《行记》没有记载中国代表性事物如:印刷术、汉字、长城、茶、筷子、缠足等

关于当时宫廷的奢华、南方城市的繁荣、市场的活跃,比任何汉文史料和外文作品更为详细、生动

争论2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没有找到任何可供考证的关于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

马可·波罗当时只是一个管理盐务的小官,不会被记入史籍。同时期罗马教皇派往中国的特使团,也从未出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

争论3

《行记》记载马可·波罗襄阳献炮,与《元史》所载史实不符

《行记》对当时中国的货币、食盐生产与税收体制的大量准确而详尽地描述,当时的欧洲、阿拉伯或波斯文献中无书能及

争论4

各种印刷本的《行记》采用的人名和地名是波斯文或阿拉伯文,他可能只到过波斯,可能从波斯史料抄来

《行记》原稿已经遗失,由人代笔流传下来,加上翻译和多次地转抄,抄本近200个

共识

西方世界对中国较为全面地了解,始于《行记》,并引发海外探险,推动中西交流。

 

 

概括两派学者的分析角度,任选一组争论进行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

材料一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间的对抗;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至少有四个: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但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

——沃尔特•拉菲博尔《冷战结束了吗?》

材料二二十一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

——程广中汪徐和《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后及后冷战时代》

请回答:

(1)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材料一的作者为什么说冷战仍在继续?

(2)据材料二,分析个别大国还能在世界上建立霸权吗?请说明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