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社会在不断发展。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都需要用辩证、综合视角去审视。阅读材料,回答...

社会在不断发展。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都需要用辩证、综合视角去审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马可•波罗行记》(简称《行记》)向西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中外史学界争论已久。

两派争论情况简表

 

 

怀疑论者

肯定论者

争论1

《行记》没有记载中国代表性事物如:印刷术、汉字、长城、茶、筷子、缠足等

关于当时宫廷的奢华、南方城市的繁荣、市场的活跃,比任何汉文史料和外文作品更为详细、生动

争论2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没有找到任何可供考证的关于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

马可·波罗当时只是一个管理盐务的小官,不会被记入史籍。同时期罗马教皇派往中国的特使团,也从未出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

争论3

《行记》记载马可·波罗襄阳献炮,与《元史》所载史实不符

《行记》对当时中国的货币、食盐生产与税收体制的大量准确而详尽地描述,当时的欧洲、阿拉伯或波斯文献中无书能及

争论4

各种印刷本的《行记》采用的人名和地名是波斯文或阿拉伯文,他可能只到过波斯,可能从波斯史料抄来

《行记》原稿已经遗失,由人代笔流传下来,加上翻译和多次地转抄,抄本近200个

共识

西方世界对中国较为全面地了解,始于《行记》,并引发海外探险,推动中西交流。

 

 

概括两派学者的分析角度,任选一组争论进行说明。

 

分析角度:考查《行记》本身所记载的当时中国的社会风貌;通过史籍进行考证;通过《行记》不同版本的文本特色进行分析;都从中西交流的视角认同《行记》的客观影响 说明示例: 争论1:《行记》没有记载中国代表性社会风貌,所以马可波罗可能没到过中国。《行记》中描写的宫廷和都市生活详细生动,无其他史料可及,所以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争论2:个人经历没有被记录在中国史书中;作为一个传教士和商人来到中国,是普通老百姓,不会被记入中国史书。不能因史书没有记录就断定他没有到过中国。 争论3:《行记》中所描述的史实与中国史料不符;所记录的中国当时的经济生活准确详尽,无其他外文文献可及,无书可抄。 争论4:没有采用中国文字写作。《行记》记录的内容可能是从其他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史料中摘抄而来,所以,马可波罗可能没到过中国。流传下来的《行记》并非原稿,版本众多。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写出这样的行记,所以,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又是一个开放的命题,回答的角度也就非常多了,按照表格可以从四个角度中的任何一个角度分析两派学者的争论。例如,从争论一的角度主要突出由于没有记载中国代表性的事物,所以说馬可•波罗并没有到过中国,但是由于记载了当时宫廷的奢华、南方城市的繁荣、市场的活跃又可以证明馬可•波罗并没有到过中国,需要注意的是此类问题找到相关信息进行分别论证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

材料一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间的对抗;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至少有四个: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但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

——沃尔特•拉菲博尔《冷战结束了吗?》

材料二二十一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

——程广中汪徐和《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后及后冷战时代》

请回答:

(1)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材料一的作者为什么说冷战仍在继续?

(2)据材料二,分析个别大国还能在世界上建立霸权吗?请说明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其主要内容为:“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看,其突出作用是

A. 货币统一有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B. 使中国的外汇价格得到稳定

C. 实现了中国货币的现代化

D. 政府加强了对全国金融的控制

 

查看答案

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马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

A. 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

B. 强调书画同源性特点

C. 突出主观的诗情画意

D. 重视书画客观写实性

 

查看答案

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

A. 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

B. 阶级斗争形势处于僵持的局面

C.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D. 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查看答案

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一变化

A.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B. 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C. 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

D. 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