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附近,...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附近,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旗官兵生计,顺治元年十二月在在京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史称圈地令。顺治二年九月,清廷下第二次圈地令,范围扩大到河间、滦州、遵化。顺治四年正月第三次圈地,圈入顺天、保定、河间、易州、遵化、永平等42府。三次共圈占土地约二百三十三万五千四百七十七晌零九亩(35万余项,一晌约15亩),“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妻李丑者携去,欲留者不敢携。其佃户无生者,反依之以耕种焉。”农民或流亡他乡,造成大量流民、乞丐的出现。清初战事频繁,所受地亩并未能悉心耕种,“致失耕种之业,往往地土旷废。”康熙八年(1668年)五月宣布停止圈地,准许壮丁“出旗为民”。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下令“嗣后永不许圈”,圈地正式告终。

材料二圈地的现象很早就在英国发生了,不过到15世纪末羊毛价格迅速上涨时,圈地运动才大规模开展起来。英国的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薄持有农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他们变成新贵族,也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约占该郡土地2%,大部圈占地变成牧场。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莫尔在《乌托邦》(1516)中辛辣地指责这是”羊吃人”。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加速了圈地的进行,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18和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269万公项共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中英圈地运动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圈地运动与中国圈地运动的不同并分析其成因及影响。

 

(1)特征:持续时间长;阶段性渐进式推进;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政府作用显著。 不同:英国的圈地运动是以渐进和缓的方式进行,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不是“暴力”本身而是经济力量。清初圈地是政府强制行为,带有极强的政治动机,缺乏经济动因的驱动。 成因:英国毛纺织业的发展及对羊毛需求的增加是导致圈地运动的直接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渗透进农村是根本动力;政府立法推动。清初圈地目的是为了安置满洲贵族,解决l}旗官兵生计等以维护其专制统治;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 影响: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大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清初圈地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导致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解析】第(1)问,“共同特征”,由材料一二概括得出。材料一“顺治元年十二月在京瓷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史称圈地令”、材料二“圈地的现象很早就在英国发生了,不过到15世纪末羊毛价格迅速上涨时,圈地运动才大规模开展起来”得出持续时间长;材料一“顺治元年十二月在京瓷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史称圈地令……顺治二年九月,清廷下第二次圈地令……顺治四年正月第三次圈地,圈入顺天、保定、河间、易州、遵化、永平等42府。……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下令圈地正式告终”、材料二“圈地的现象很早就在英国发生了,不过到15世纪末羊毛价格迅速上涨时,圈地运动才大规模开展起来……在宗教改革中,国王……也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加速了圈地的进行,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得出阶段性渐进式推进;材料一“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也。妻李丑者携去,欲留者不敢携。其佃户无生者,反依之以耕种焉。”“农民或流亡他乡,造成大量流民、乞丐的出现”、材料二“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得出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两则材料都是政府主导的的圈地运动,因此政府作用显著。 第(2)问,“不同”比较材料一二得出。材料一“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旗官兵生计”,材料二“15世纪末羊毛价格迅速上涨时,圈地运动才大规模开展起来” “大部圈占地变成牧场”得出英国的圈地运动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经济力量而清初圈地带有极强的政治动机,缺乏经济动因的驱动。“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国经济基础和圈地目的角度回答;“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大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清初圈地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题:“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的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然而陈志武教授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经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者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

——摘自《历史教学》2012年第2期

评材料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讨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到1910年,普鲁士多数要职仍被贵族占据。在国家级官员方面,11名国务大臣中,有7名出身贵族;在地方12位省长中,有11人出身贵族。据此可知

A. 德国议会对君主的限制流于形式

B. 贵族精英的特权在政治上得以延续

C. 新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要求

D. 权力相对集中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查看答案

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 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官员对新中国的评价

B. 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

C. 出席日内瓦会议的美国官员对中国的评价

D. 美国官员对万隆亚非会议上周恩来的评价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材料主要阐明

A.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一致性

B.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

C. 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

D. 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必然趋势

 

查看答案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像‘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 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 《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 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D. 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