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又从不同的...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他们又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创作者的心声、社会的喜好、历史的脉动和时代的风貌。” “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阅读下面的图片并回答问题:

 

(1)以上图画或文学作品,能体现世俗化和高雅化的分别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的原因。

 

(1)世俗化:《清明上河图》《连年有鱼》《六子争头》。 高雅化:《墨梅图》《墨兰图》《竹石图》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的市井生活;年画《连年有鱼》想象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了世俗的审美趣味。《六子争头》属于传统年画,画面喜庆热烈,寄托了中国人多子多福的世俗理想。 “梅、兰、竹、菊”四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成为中国文人借物喻志的象征,寄托了作者不同流合污,在尘世中力图保持独立人格和气节的思想追求。 (2)原因: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印刷术的不断提高;传统轻商意识逐渐淡化。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体现,首先理解世俗化、高雅化的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连年有鱼》《六子争头》体现世俗化;而《墨梅图》《墨兰图》《竹石图》体现高雅化。第二小问说明,围绕这几幅作品的特点分别予以书名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的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印刷术的不断提高;传统轻商意识逐渐淡化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奢则不孙(孙:同逊,恭顺),俭则固(固:简陋、鄙陋)。与其不孙也,宁固。”……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世间名士,但务宽仁。

——摘编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材料二

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强等方面。

——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材料三

津村先生肯则诲汝(指长女梁思顺)中央银行制度大善大善,惟吾必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知其大意(宪法所讲比较尤妙),经济学亦必须毕业,而备课皆须于三月前完了。

——摘编自《梁启超家书—1912年12月致思顺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颜氏家训》的基本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家训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

(3)与材料二的教育思想相比,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思想理论界出现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论战围绕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是否经过奴衆制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及特征等问题进行。这一论战表明

A. 民族资本主义发液迅速

B. 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

C. “双百方针得到贯彻

D.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查看答案

中体西用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

A.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 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C.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 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查看答案

“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她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A. 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统治地位

B. 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 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D. 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查看答案

下图《宽容》展示北大各具特色的风流人物。其中辜鸿铭主张忠于中国之政教;刘师培主张君政复古;陈独秀主张民主科学等。由此可知该画主要体现的实质(     )

A. 文化的全面革新    B. 教育的重要意义

C. 大学的教育地位    D. 开放的办学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