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可是到了近代儒学却连连遭到批判,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削弱、衰微,最终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被边缘化。这是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就势必要不断触动传统儒学,以致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在变革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体,儒学也势必随之同步哀微。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材料二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后者做得甚至比中国还好。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对中、韩两国的影响的相似之处?并分析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现代韩国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

 

原因: ①儒学不能适应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是其衰落的社会根源。 ②自然经济的逐惭解体,使儒学失去了与之最佳匹配的经济基础。 ③政治变革和社会运动的兴起,作为封建统治精神工具的儒学必然成为众矢之的。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儒学赖以存在的阶级基础日渐薄弱。 ⑤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导致儒学失去赖以存在发展的政治基础。 ⑥封建帝制的推翻,使儒学丧失官方哲学的地位。 ⑦西学的传入及倡导,使古老儒学相形见绌,从而导致对儒学的怀疑或否定。 ⑧“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并逐渐取代文言文,使传统儒学逐渐失去传承的文字裁体。 ⑨科举制的废除,使儒学失去制度依托。 (2)相似:丰富了两国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为两国国家的稳定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记分) 原因:是否适应两国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在材料一中基本上找不到答案,只能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使儒学失去了与之最佳匹配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使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儒学赖以存在的阶级基础日渐薄弱)、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社会主题(儒学不能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近代西方学说传入中国直接冲击儒学的统治地位等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即可。 (2)儒学对中、韩两国的影响的相似之处主要从各自民族精神的形成、经济的发展、政治方面国家政治局势的稳定多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从政治经济民族精神等多角度分析即可,而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现代韩国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一定要从各国的国情、各国社会实际需要进行考虑即可,反正此类问题要形成做题的一个固定的套路。 【名师点睛】解答材料题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其实这是不可取的,本题可以先看问到了“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现代韩国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等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阅读材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17年4月,李大钊在《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中指出,当今不是西洋“动”的文明依靠中国“静”的文明以济穷救弊,而是须要“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长,以济吾静止文明之穷”。这表明李大钊

A. 主张中西文明应相互借鉴

B. 主张西洋文明与中国文明平等结合

C. 全盘否定中国古代的“静”文明

D. 主张以西洋文明推动中国文明进步

 

查看答案

1919年12月,胡适说:“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髙谈‘保存国粹’。”他认为中国过去的一切都可以称为“国故”,而“国故”包括了国粹与国渣,“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批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功夫”。这表明胡适

A. 希望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B. 对新文化运动的理念有所怀疑

C. 赞扬了五四运动的民族精神

D. 存在“全盘西化”的思想倾向

 

查看答案

1864年,京师同文馆聘请的英文教习丁韪良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这反映了清政府

A. 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B. 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

C. 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

D.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查看答案

在晚清青年一代的阅读目录中,立宪机关报与革命机关报一起出现是很常见的事。胡适指出二十世纪初年梁启超先生“虽不曾明白提倡种族革命,却在一班少年人的脑海里种下了不少革命种子”。材料反映了当时青年

A. 认清了立宪与革命的本质不同

B. 积极宣传各地各类报刊信息

C. 通过立宪宣传形成了革命思想

D. 并未将立宪与革命绝对对立

 

查看答案

洪仁玕颇具深意地说,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使用这些“轻污字样,是口舌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而骆秉章则将原来的

《英吉利夷船入寇记》改为《洋务权舆》了。这表明了

A. 近代学习西方思潮的萌发

B. 中国人改善外交环境的愿望

C. 农民领袖思想觉悟的提髙

D. 傲慢自大的观念发生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