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强调:“然则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材料表明梁启超
A. 反对实行民主制度 B. 深刻批判辛亥革命
C. 主张提高国民素质 D. 倡导建立精英政治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建议中国人应该尽快发展自己的工业、商业、航运业、金融业。还刻意介绍了英美等国民主制度,以为英美联邦制、选举制、分权制衡的司法制度,值得中国人注意借鉴。这表明魏源
A.倡导“开眼看世界”
B.主张进行变法维新
C.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D.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
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 B.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
C.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 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A. 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B. 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 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民国时期某教科书写道:“第一本用活版印出的重要书本,则是在一四五四年出版的《圣经》。……后来中国的棉纸,被阿拉伯人引入了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各处……把文艺复兴的种子,散遍于穷乡僻壤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为
A. 知识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欧洲思想解放
B. 民国时期对西方的认识浅陋且不科学
C. 印刷术发展是造纸术革新的必要前提
D. 中华文明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起源
李贽推崇反礼教的《西厢记》和《拜月亭》,欣赏不受儒学束缚的司马迁、李白和苏轼。此外,他还提倡以鄙俗浅白的口语反映百姓生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 B. 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抑商政策的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