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 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模糊 B. 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
C. 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D.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近代有学者指出: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过程。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就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在这里作者强调
A.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 B. 真善美的文化具有优越性
C. 西学东渐具有必然性 D. 西学东渐具有渐进性
下表摘编自《清代外债史论》,据该表可知
| 借款次数 | 总额 | 经建借款额及占 总额百分比 | 铁路借款额及占经建借款额百分比 |
晚淸政府 | 208 | 13.1亿两(白银) | 3.7亿两;28.2% | 2.8亿两;76% |
北京政府 | 646 | 15.7亿元(银元) | 4.5亿元;28.6% | 3.2亿元;71% |
南京政府 | 108 | 45.0亿元(银元) | 6.0亿元;13.3% | 2.2亿元;37% |
A. 经济建设是政府借款的主要目的 B.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C. 近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铁路建设 D. 政治民主运动推动经济独立发展
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说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这一规划和设置
A. 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 B. 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 D. 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学。……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上述现象得以改变是在
A. 秦汉时期 B. 魏晋时期 C. 唐宋时期 D. 明淸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