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人类...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内涵之一。下列我国历史上的政治现象与上述文明发展主流趋势不一致的是

A. 秦代三公九卿明确了权力部门的分工

B. 唐代三省六部使相权被分散削弱

C. 宋代“二府三司”使各权力部门相互制约

D. 元代行省制度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

 

D 【解析】元代行省制度下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能体现题干中的“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发展趋势。故答案为D项。秦代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唐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宋代“二府三司”分化事权,相互牵制。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元朝统一中国后,版图的广阔和交通的畅达都是空前的。元世祖曾设想利用黄河把西藏高原和大都联系起来,使进贡能通过水运转输大都,并在黄河源头建设一个城市,用以促进中原和西北的互市。为实现这两个设想,他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派遣懂得多种方言的女真人都实为招讨使去考察河源。都实曾三次到达吐藩,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杰出旅行家之一。他西行路勘,历时四个月,终于发现黄河源头“火敦脑儿”,译言星宿海。这次路勘有他的弟弟阔阔出同行。1351年,翰林学士潘昂霄根据阔阔出的口述,写成《河源志》,这是我国有关河源的第一部专著。其中有不少生动的地理描述,对河滩地区的地形、水系、植被、动物、人口、聚落、城镇分布等都有简单扼要的介绍,并纠正了《汉书·西域传》所谓黄河为伏流重源的非科学说法。

一一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都实黄河源考察成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都实黄河源考察的意义。

 

查看答案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成本。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的逻辑。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的最大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大国之路不同走向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时期,选官制度经发展而趋于严密,察举制度也相应的发生了一些变化;光武帝重申德行为首,这时候的主要特点是“以德取人”。到了东汉顺帝时,出现了“以文取人”的变化,即把某种专门知识的程序化考试,作为认定官员资格的手段。

到了东汉末期,王朝和社会日益陷入到深刻的矛盾之中,察举制度的实施也遇到了深刻的危机,出现了“以名取人”和“以族取人”的现象。“以名取人”即长官举荐要考虑到士人的名望,士人也着意于培养这种名望。“以族取人”,就是在举荐的时候,更加考虑到士人家族的名望,论族姓阂阅。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察举的公平性,加速了东汉王朝的覆亡,两汉的察举制也随之瓦解。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时期察举制度标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东汉时期的察举制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当代学者亨廷顿曾提出一个公式来描述传统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发生政治紊乱的原因。公式如下:

政治不稳定=

请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从上述公式中提取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殷末周初,为满足天子狩猎和通神需求而出现的“囿”和“台”,促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吴王修建的姑苏台已是一座以游赏功能为主的园林。西汉皇家园林规模大、数量多、分布广,实现了通过园林的理水来改善城市的供水条件。魏晋南北朝后,私家园林和寺院园林异军突起。隋唐时期,以自然式园林为主,典雅精致、意境深远的东方式园林体系已成型,并影响到亚洲汉文化圈的广大地域。两宋时期,对于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处理技法更加精湛丰富,进一步提升了园林设计的精致程度。元明清时期,园林出现地域的划分,形成了江南、岭南、北京三大风格的鼎峙局面。清代中后期,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许多精湛的造园艺术仅停留在口授心传的原始水平,未能系统总结提高升华为科学理论,从而造成部分造园文化技艺的失传。

——摘编自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等

材料二

晚清至民国时期开放的公园(部分)

开放时间

公园名称

原址

城市

主管机关

1890年

愚园

私人花园

上海

 

1907年

农事试验场(万牲园)

乐善园、广善寺

北京

农工商部

1914年

中央公园(中山公园)

社稷坛

北京

中央公园董事会

1928年

外滩公园

上海租界

上海

公共租界工部局

1928年

颐和园

颐和园

北京

北平特别市政府

1929年

中山公园

华商刘歆生私人花园

武汉

汉口市政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因素。

(2)提取材料二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典园林相比,我国近代园林发展有何特色,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