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1920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公吨

436815

30000

1936

1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公吨

958683

556347

增长率

94%

7%

9%

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材料二

产品名称

单位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电力

7.9

219.5

1144.6

514.9

27.8

144.8

65.2

原煤

公斤

83.0

761.0

3498.0

4938.0

9.2

42.1

59.5

生铁

公斤

1.7*

84.4

244.5

165.9

49.6

143.8

97.6

公斤

0.9

95.3

376.3

255.2

105.8

418.1

283.6

棉布

公斤

7.34*

20.28

61.42

70.38

2.8

8.4

9.6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 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材料一、二中运用数字统计表格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优势?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工业化道路选择的主要特点。

 

(1)特点: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或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原因:实现了关税自主;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 (2)问题:工业化水平尤其是重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优势: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严谨,更具说明力。 (3)战略: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优先发展重工业; 国际因素:美国及其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4)优先发展重工业。 【解析】 试题分析:(1)由材料一表格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的电力、煤炭、钢铁等重工业发展迅速;依据材料分析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原因:“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二的数据可以看出,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尤其是重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材料一、二中运用数字统计表格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严谨,更具说明力。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注意材料三的时间信息“1953年”,“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一五计划。第二小问从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一五计划制定的国际背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化道路选择的主要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充分综合了当时的中国实际情况,制定出最适合中国发展道路的一个计划。但这中间有时过于着重于重工业,导致工业发展比例失衡。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材料三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 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四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 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 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 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及特点。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其影响。

 

查看答案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宋)司马光

材料三 “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清·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

材料四 甲午战争后,……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 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说出两人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所反映现象的出现原因以及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的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3

100

153

 

 

 

A.2        B.31       C.73      D.193

 

查看答案

下面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满分5 manfen5.com

A.大后方七省开办=[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

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查看答案

右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满分5 manfen5.com

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

“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