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完全是在曾国藩的卵翼下成长起来的,他不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完全是在曾国藩的卵翼下成长起来的,他不仅是曾国藩反动事业的继承者,而且他在反动统治集团的地位及其卖国行为,都超过了他的师父,成为19世纪最后三十年中最大的一个卖国贼。

——摘编自胡滨《卖国贼李鸿章》1954年版

材料二 19世纪末美国总统克利夫兰认为:李鸿章不仅是中国在当时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个世纪(注:指19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繁盛的国家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位外交官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摘编自张明林《换一只眼睛看历史: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胡滨和克利夫兰对李鸿章的不同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滨和克利夫兰对李鸿章作出不同评价的原因。

 

(1)评价:胡滨认为李鸿章维护清朝腐朽统治,出卖国家利益,是最大的卖国贼。克利夫兰认为李鸿章是才能卓越的伟大政治家、外交家。(2)例如:两者史观不同,胡滨运用革命史观评价李鸿章;而克利夫兰则从近代化史观评价李鸿章。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不同,胡滨处于新中国建国初期,因服务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批判李鸿章,克利夫兰则从19世纪末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和维护美国的利益出发肯定李鸿章。评价人物关注史料不同,胡滨关注李鸿章镇压大平天国运动;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克利夫兰关注李鸿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洋务企业,为近代工业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外交上利用各国矛盾,尽量维护满清帝国的国家利益。 【解析】 试题解析:(1)将材料中表达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词汇提取加以整合表述即可,如材料一“最大的一个卖国贼”,材料二“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2)从史观、立场、观察视角、占有史料情况,时代因素等角度,对同一对象不同评价做出分析解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所有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分配。和约规定剥夺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战胜国以“委以统治”形式予以瓜分。根据国际联盟盟约第22条的委任统治文件,太平洋的德属新几内亚和赤道以南除德属萨摩亚和那卢以外的群岛归属澳大利亚;赤道以北原德属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为日本所得;那卢岛名义上委托于英国,实由澳大利亚统治;萨摩亚分给新西兰。德属西南非洲交给南非联邦;多哥和喀麦隆由英、法共同瓜分;德属东非(坦噶尼喀)归属英国;乌干达——布隆迪地区划归比利时。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二 对1904年由于日本背信攻击(日俄战争)所受侵害的帝俄旧有权利,应予恢复。如:(a)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的一切岛屿均须归还苏俄;(b)维护苏俄在大连商港的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同时恢复旅顺港口俄国海军基地的租借权;(c)中苏设立公司共同经营合办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并保障苏俄的优先利益。同时维护中华民国在满洲完整的主权。千岛群岛让与苏俄。

——摘编自1945年2月《雅尔塔协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则材料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查看答案

材料一 中国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分别成立于上世纪20至40年代,他们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在政治上不赞成激进的阶级斗争,但他们主张民主、自由,希望政府更加开明、更加民主,希望能够和缓地改革进步。

——于刚《中国各民主党派》

材料二 1948年1月,民盟领导人沈钧儒等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不承认蒋介石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之无理而又狂妄的举动,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并恢复民盟总部。会议总结了民盟斗争的历史经验,清算了中间路线。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根据材料,指出民盟政治主张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盟政治主张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都成立了教育部,颁布了《民国教育部官职令》、《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教育会章程》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和制度,对清末教育作了一些重大改革。

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1912年9月,教育部又公布“壬子学制”,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因此,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据教育部统计:1907—1915年,不到10年间,学校数增加了91851所,学生数增加了3269263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概括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教育改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形象五花八门,观点迥异。满分5 manfen5.com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两个时期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理解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对考察当代全球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有借鉴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

1947年6月5日 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

6月底7月初  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

7月9日  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

8月  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9月  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

1948年 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之后,有英国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取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的条件。

——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

材料二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

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目标之一是: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某西方学者观点

(1)欧美国家围绕“马歇尔计划”产生了诸多矛盾。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中的两对矛盾及其焦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1947—1948年,围绕“马歇尔计划”的诸多矛盾发展的主要结果进行归纳概括。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辨析材料三中这位学者的观点。(只列观点,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