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唐玄宗即位后,对吏治进行了整治,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
第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武则天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
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
第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
第四,重视县令的任免。玄宗经常对县官亲自出题考核他们,确切地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地称职。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也会马上遭到罢黜。
——摘编自百度学术
(1)根据材料,概括唐玄宗政治改革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政治改革的主要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初,美国人的烈性酒饮用量大得惊人:相当于现今人均用量的三倍。任何社交场面,若无狂饮,则不足以尽兴。到美国访问的欧洲人对美国人“每隔半小时至数小时便喝些酒的习惯”都表示惊讶。节酒运动就是针对这种酗酒现象而兴起的。它开始时是一种地方性的宗教和道德改良行动,到1830年代就形成了全国性的声讨运动。英国和美国的节酒运动都与工业革命同时发生,这决不是偶然的历史巧合。许多雇主为了培养工人的纪律性和坚定性,都支持节酒运动,有的还明令禁止其雇工在工作时或下,班后饮酒。1846年,缅因州第一个通过了禁售烈性酒的立法,此后十年有15个州通过同样的立法。从1830年到1850年,人均酒精消耗量下降了四分之三。而在同一,时期,咖啡和茶叶的人均消费量则增加了近一倍。这些思想变化是同人们的劳动道德观,如自制、遵守时间和忠实可靠相联系的,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摘编自李慧《美国禁酒运动的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合适的角度对节酒运动进行合理的解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郑和在海外从未仰仗“天威”,欺负小国弱国。……带领近三万人的武装,在海外没侵占别国的一寸土地,没掠夺别国的一草一木,更没在海外派驻一兵一卒。所经之地,本着“怀柔远人”,“和顺万邦”,“共享天下太平”的宗旨,倡导“王道”,反对“霸道”。以和平友好精神,敦睦邻邦,以德服人,宣扬中华文化,其所表现的是“和平海权”,而非武力侵略行为。郑和出使西洋是中国古代执行和平外交政策的成功范例。
——摘编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 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导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得到印方的赞同。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访问中,周恩来总理分别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并共同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引申和发展,并被吸纳迸会议通过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之中。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2015年9月28日上午,习近平登上联合国讲台,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这是习近平首次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强调:和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还呼吁: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近三年来习近平至少已70次提到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一次次阐述着“中国主张”。
——摘编自和讯网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归纳郑和下西洋时期和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相通之处。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中国外交活动的认识。
罗斯福说:“我们的政府不是主人,而是人民的工具。……国家的责任之一,就是关怀那些陷入逆境以致不靠别人帮助就连起码的生存资料也无法获得的公民。”这一认识( )
A.促使国家全面干预经济B.催生了福利国家模式
C.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完善D.推动了以工代赈措施
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认为,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列宁的“改良”是( )
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自由贸易
下图是英国画家约瑟夫·赖特创作于十八世纪创作的油画《空气泵里的鸟实验》。画面整体呈现暗色,画面正中亮色部分描绘了一场实验。一位科学家正在演示气泵的原理,随着空气被抽走,可观察到鹦鹉垂死的挣扎,如果及时将空气再送回,小动物又将得以死而复生。画中使用了戏剧化的灯光效果,每一个人对实验都有不同的回应,整个画面极富张力。这幅画体现了( )
A.新古典主义B.理性主义
C.浪漫主义D.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