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变前光绪帝与慈...

(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    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以此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结构特点。(2分)材料二反映了慈禧太后对改革持怎样的态度?(1分)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其共同观点。(2分)各自的依据是什么?(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改革结局,分析康有为在寻求改革领导力量的策略上有何缺陷?(2分)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1分)

 

(1)特点:光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有一定的权力;(1分)慈禧握有实权。(1分) 态度:不反对光绪帝改革。(1分) (2)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2分) 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2分) (3)缺陷: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改革,没有争取掌握实权且有改革可能的慈禧太后一派的支持,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2分) 启示:改革者应该有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成熟的政治谋略。(或:要善于利用改革的有利条件,减少改革阻力。)(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可以归纳出“光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有一定的权力”结论,依据“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可以归结出“慈禧握有实权。”的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可以归纳出慈禧太后“不反对光绪帝改革”。 (2)依据材料三中“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以及材料四中“以君权雷厉风行”的信息可以归纳出“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的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明治维新的成功以及材料四中“中国风气未开”的信息来概括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改革,没有争取掌握实权且有改革可能的慈禧太后一派的支持”的角度概括作答;第二小问启示从“改革者应该有丰富的政治智慧和成熟的政治谋略。”等角度说明回答即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特点及失败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B.强调建设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C.在文学革命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D.能够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

 

查看答案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查看答案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社会百科全书”,它所代表的文学流派是   

A.浪漫主义文学                 B.现实主义文学

C.印象派文学                   D.社会主义文学

 

查看答案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目的是   

A.证明中国进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