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分)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分)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日知录》卷二十二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元行省辖区广袤,权力空前,但我们较少看到双方发生矛盾冲突的材料,元灭亡也并非亡于地方的分裂割据……(行省)“不得承制署置属吏”;"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官员的任用上实行种族交参的原则,这样就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在地方区域设置上,这一制度人为的使自然区域隔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哪些重要信息?据材料二分析元朝行省制度有哪些特征?(5分)

 

 

(2)材料三体现了此时的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针对这一问题,1787年宪法是怎样解决的?(4分)

 

 

(3)材料四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都具有中国特色。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它们的主要差异(6分)

 

 

(4)以上材料,对我国当代加强地方行政制度建设有什么启示?(3分)

 

31(18分)(1)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已设立郡县;(1分)早期的县高于郡(或早期的郡县主要设在边远地区等)。(1分)    特征:元朝中央掌控行省人事任免权、财政权、司法权;行省内部相互牵制;行省区划打破自然限制。(3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2)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中央政府,各州保留很大的独立性和一些重要的主权性权力。(2分)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2分) (3)不同点: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 目的不同:民族区域自治是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行政区自治是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自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的自治程度要高于民族区域自治。(6分,如答法律依据不同、适用区域不同等可酌情给分) (4)启示:地方行政制度应适应本国国情并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和改革;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应坚持创新与继承的统一;增强地方行政制度的活力,调动地方发展的积极性等等。(3分,答出其中l点即可)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09年11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发表报告称称二战后构建的国际体系,到2025年将变得“难以辨认”,美国霸权不受挑战的“单极时刻”行将终结,一个多极的世界体系正在形成。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

A.联合国地位的提高                    B.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C.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D.欧盟力量的加强

 

查看答案

古巴导弹事件和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两件事件的发生反映了美苏争霸怎样的战略态势

A.美国转守为攻      B.苏联全面进攻     C.美苏互有攻守     D.苏联全面收缩

 

查看答案

英国一家杂志评论说:“多年以来,我们都被一个精心的阴谋所操纵,目的是建立一个涵盖全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将有一个傀儡议会、一支欧盟军队、一种货币。联盟总统取代我们的立宪君主。降下大英米字旗,。升上那片有黄星的蓝色抹布。大家高唱‘一快乐颂’曲调,歌词的意思其实是‘永别了,不列颠!’”这段文字反映了英国对哪一趋势的消极态度?

A.经济全球化        B.欧洲一体化       C.世界多极化       D.贸易自由化

 

查看答案

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的新动向是

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查看答案

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的“里程碑”表现在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