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 | 结论 |
A. | 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 | 生成的1,2-二溴乙烷无色、可 溶于四氯化碳 |
B. | 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 | 乙醇分子中的氢与水分子中的氢具有相同的活性 |
C. | 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 | 乙酸的酸性小于碳酸的酸性 |
D. |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 | 生成的氯甲烷具有酸性 |
A. A B. B C. C D. D
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相同条件下的沸点:丙三醇>乙二醇>乙醇>乙烷>甲烷
B. 将浸透了石蜡油的石棉放在大试管底部,大试管中加入碎瓷片,加强热,将产生的气体持续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红棕色逐渐变浅,最终褪色
C. —C3H7和—C2H5O各取代苯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形成的二元取代物的同分异构体有24种
D. 薄荷醇
中至少有12个原子共平面
已知
(b)、
(d)、
(p)的分子式均为C6H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的同分异构体只有d和p两种
B. b、d、p的二氯代物均只有三种
C. b、d、p均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
D. b、d、p中只有b的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我国在CO2催化加氢制取汽油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CO2转化过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①的产物中含有水 B. 反应②中只有碳碳键形成
C. 汽油主要是C5~C11的烃类混合物 D. 图中a的名称是2-甲基丁烷
断肠草(Gelsemium)为中国古代九大毒药之一,据记载能“见血封喉”,现代查明它是葫蔓藤科植物葫發療,其中的毒素很多,下列是分离出来的四种毒素的结构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 ①与②、③与④分别互为同分异构体
B. ①、③互为同系物
C. 等物质的量②、④分别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前者消耗氧气比后者多
D. ①、②、③、④均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某化学小组以铁为阳极,探究不同条件下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
实验装置 | 实验 | 电压 | 电解液 | 实验现象 |
| ⅰ | 3V | 3mol/LNa2SO4溶液 | 碳棒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溶液变黄,有红褐色沉淀产生 |
ⅱ | 3V | 3 mol/L KI溶液 | 碳棒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铁丝附近溶液变为棕色,逐渐变为棕褐色,约5min后,棕褐色消失,逐渐产生灰绿色絮状物 | |
ⅲ | 3V | 3mol/L NaOH溶液 | 两电极上都有大量气泡产生,5min后停止实验,取出铁丝,铁丝明显受腐,附有红棕色固体,溶液中未见沉淀物。 |
(1)①实验ⅰ中碳棒表面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
②实验ⅲ中铁丝上生成气体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
③在实验ⅱ中,为验证铁丝电极的产物,取少量铁丝附近棕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2滴K3Fe(CN)6溶液,无明显变化;另取少量铁丝附近棕色溶液检验发现溶液中有I2,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对比实验ⅰ、ⅱ、ⅲ,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2)为进一步探究增大c(OH-)对阳极反应的影响,该小组利用原装置做了实验ⅳ。
实验 | 电压 | 电解液 | 实验现象 |
ⅳ | 3V | 10 mol/L NaOH溶液 | 两电极上都有大量气泡产生,但碳棒上的速率远大于铁丝,且阳极区溶液逐渐变紫红色;停止实验,铁丝明显变细,电解液仍然澄清 |
查阅资料:FeO42-在溶液中呈紫红色。阳极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
(3)为探究实验ⅰ中溶液变黄的原因,该小组利用原装置做了实验ⅴ和ⅵ。
实验 | 电压 | 电解液 | 实验现象 |
ⅴ | 3V | 煮沸冷却的3 mol/L Na2SO4溶液 | 碳棒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铁丝外围包裹一层白色絮状沉淀,2min后表层变为褐色。 |
ⅵ | 8V | 煮沸冷却的3 mol/L Na2SO4溶液 | 碳棒表面迅速产生大量气泡,铁丝表面有气泡,1min后外围包裹一层白色絮状沉淀,2min后变绿,溶液中有红褐色悬浮物。 |
①实验ⅵ中白色絮状沉淀变为红褐色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②由此确定实验ⅰ中溶液变黄的原因是__________。
(4)综合上述实验,当铁为阳极时,影响电解过程中的阳极电极产物的因素有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