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目前流行的关于生命起源假设的理论认为,生命起源于约40亿年前的古洋底的热液环境,...

目前流行的关于生命起源假设的理论认为,生命起源于约40亿年前的古洋底的热液环境,这种环境系统中普遍存在铁硫簇结构,如Fe2S2、Fe4S4、Fe8S7等,这些铁硫簇结构参与了生命起源的相关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研究某铁硫簇结构的组成时,设计了下列实验.

满分5 manfen5.com

[实验I]确定硫的质量:

按图连接装置,检查好装置的气密性后,在硬质玻璃管A中放入1.0g铁硫簇结构(含有部分不反应的杂质),在试管B中加入50mL 0.100mol•L﹣1的酸性KMn04溶液,在试管C中加入品红溶液.通入空气并加热,发现固体逐渐转变为红棕色.待固体完全转化后,将B中溶液转移至250mL容量瓶,洗涤试管B后定容.取25.00mL该溶液用0.01mol•L﹣1的草酸(H2C204)溶液滴定剩余的KMn04.记录数据如下:

滴定次数

待测溶液体积/mL

草酸溶液体积/mL

 

滴定前刻度

滴定后刻度

1

25.00

1.50

23.70

2

25.00

1.02

26.03

3

25.00

0.00

24.99

相关反应:①2MnO4+2H20+5S02═2Mn2++5S042﹣+4H+

②2MnO4+6H++5H2C2O4═2Mn2++l0CO2↑+8H20

[实验Ⅱ]确定铁的质量:

将实验I硬质玻璃管A中的残留固体加入稀盐酸中,充分搅拌后过滤,在滤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过滤后取滤渣,经充分灼烧得0.6g固体.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I中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是                

(2)实验I中,试管C中品红溶液的作用是                

有同学提出,撤去C装置对实验没有影响,你的看法是              (选填“同意”或“不同意”),理由是               

(3)根据实验I和实验Ⅱ中的数据可确定该铁硫簇结构的化学式为              

[问题探究]滴定过程中,细心的小明发现该KMnO4溶液颜色褪去的速率较平常滴定时要快得多.为研究速率加快的原因,小明继续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编号

温度/℃

酸化的H2C2O4溶液/mL

KMnO4溶液/mL

溶液褪色时间/s

1

25

5.0

2.0

40

2

25

5.0(另加少量可溶于水的MnSO4粉末)

2.0

4

3

60

5.0

2.0

25

(4)分析上述数据知,滴定过程中反应速率较平常滴定时要快的一种可能原因是           

 

(1)加入最后一滴草酸,溶液紫色褪去,且半分钟不变色;(2)检验二氧化硫是否被酸性高锰酸钾完全吸收;同意;若B中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不褪去,说明二氧化硫被吸收完全;(3)Fe3S4;(4)生成锰离子对反应起催化作用(或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加快反应速率). 【解析】(1)高锰酸钾溶液为紫色,滴定完毕,高锰酸根离子反应完全,加入最后一滴草酸,溶液紫色褪去,且半分钟不变色,说明达滴定终点 (2)由装置图可知,试管C中品红溶液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硫是否被酸性高锰酸钾完全吸收; 由于酸性高锰酸钾为紫色溶液,若B中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不褪去,说明二氧化硫被吸收完全,撤去C装置,对实验没有影响, (3)第一次滴定,草酸溶液的体积与第2、3次相差太大,应舍去,取第2、3次的平均值计算草酸溶液的体积为=25.00mL.根据关系式2MnO4﹣~5H2C2O4计算25溶液中n未反应(MnO4﹣)=×0.01mol•L﹣1×25×10﹣3L=1×10﹣4mol,50mL溶液中未反应的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为1×10﹣4mol×=1×10﹣3mol,装置B中n反应(MnO4﹣)=n总(MnO4﹣)﹣n未反应(MnO4﹣)=50×10﹣3L×0.1mol•L﹣1﹣1×10﹣3mol=4×10﹣3mol,根据关系式2MnO4﹣~5SO2计算生成二氧化硫n(SO2)=2.5×4×10﹣3mol=0.01mol,0.6g固体是Fe2O3,n(Fe)=×2=0.0075mol,所以n(Fe):n(SO2)=0.0075mol:0.01mol=3:4,该铁硫簇结构的化学式为Fe3S4,故答案为:Fe3S4; (4)采取控制变量法分析,对比第1、2组数据,不同是第2组加入硫酸锰,锰离子浓度增大,溶液褪色时间短,反应速率加快,生成锰离子对反应起催化作用;对比第1、3组数据.不同是第3组实验的温度高,溶液褪色时间短,反应速率加快,故应是反应放热使温度升高,加快反应速率 【点评】本题考查实验原理、实验装置理解与评价、实验方案设计、氧化还原滴定应用、化学计算、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等,难度较大,理解实验原理是关键,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与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中全面把握基础知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Ⅰ.现有浓度均为0.1mol•L ﹣1的下列溶液:

①硫酸   ②醋酸   ③氢氧化钠   ④氯化铵   ⑤醋酸铵  ⑥硫酸铵   ⑦硫酸氢铵   ⑧氨

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③、④四种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填序号)           

(2)④、⑤、⑥、⑦、⑧五种溶液中NH4+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填序号)           

(3)将③和④等体积混合后,混合液中各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c(Na+)=c(C1)>c(OH)>c(NH4+

B.c(Na+)=0.1mol•L﹣1

C.c(Na+)+c(NH4+)=c(C1)+c(OH

D.c(H+)>c(OH

Ⅱ.如表是不同温度下水的离子积的数据:

温度/℃

25

t1

t2

水的离子积

1×10﹣14

a

1×10﹣12

试回答以下问题:

(1)若25<t l<t 2,则a         1×10﹣14(填“>”、“<”或“=”),做此判断的理由是       

(2)25℃时,某Na2S04溶液中c(S042﹣)=5×10﹣4 mol•L﹣1,取该溶液l mL加水稀释至10mL,则稀释后溶液中c(Na+):c(OH)=                 

(3)在t2温度下,将pH=11的NaOH溶液a L与pH=1的H2S04溶液b L混合,若所得混合液pH=2,则a:b=               

 

查看答案

下列电解质溶液中有关微粒物质的量浓度关系错误的是

A.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①NH4C1、②(NH42S04、③NH4HS04溶液中,c(NH4+)的大小顺序:②>③>①

B.0.2 mol•L﹣1CH3COOH溶液和0.2 mol•L﹣1CH3COONa溶液等体积混合:c(CH3COO)+c(OH)﹣c(H+)=0.1 mol•L﹣1

C.pH=2的H2SO3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c(HSO3)>c(Na+)>c(H+)>c(OH

D.0.1 mol•L﹣1NaHCO3溶液中:c(Na+)>c(HCO3)>c(OH)>c(CO32﹣)>c(H2CO3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溶液中粒子浓度的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pH相同的①CH3COONa;②NaHCO3;③NaAlO2三份溶液中的c(Na+):③>②>①

B.25℃时①10﹣3mol/L的盐酸;②pH=3的NH4Cl溶液;③pH=11的氨水中,水的电离程度为:②>③>①

C.图中a点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关系是:c(OH)=c(H+)+c(CH3COO)+2c(CH3COOH)

D.图中pH=7时c(Na+)>c(CH3COO)>c(OH)=c(H+

 

查看答案

已知AgI为黄色沉淀,AgCl为白色沉淀.25℃时,AgI饱和溶液中c(Ag+)为1.22×10﹣8 mol•L﹣1,AgCI饱和溶液中c(Ag+)为1.30×10﹣5mol•L﹣1.若在5mL含有KC1和KI浓度均为0.01mol•L﹣1的混合溶液中,滴加8mL0.0l mol•L﹣1的AgNO3溶液,则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K+)>c(NO3)>c(Cl)>c(I)>c(Ag+

B.溶液中先产生的是AgI沉淀

C.AgCl的KSP的数值为1.69×10﹣10

D.若在AgI悬浊液中滴加一定量的KCl溶液,黄色沉淀会转变成白色沉淀

 

查看答案

乙酸橙花酯是一种食用香料,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关于该有机物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①分子式为C12H20O2

②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③能发生加成反应,但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④它的同分异构体中可能有芳香族化合物,且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有8种

⑤1mol该有机物水解时只能消耗1mol NaOH.

⑥1mol该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和H2反应,共消耗H2为3mol.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⑤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