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 降水变率增大    D. 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1. B 2. C 3. D 【解析】 1.审题干:(1)山地森林植被得以恢复。(2)河流径流量发生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减缓了。 2.析图表 1.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之后,降水较多的季节下渗减少,从而使更多的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A错,B正确;材料不能表示降水变率增大,C错;河道淤积不是径流波动剧烈的结果,D错。故选B。 2.植被恢复后,该地的降水量不受影响,①错;地表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加,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加,地面径流减少,②错,④正确;蒸发(腾)量增加,③正确。③④正确。故选C。 3.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增加下渗量,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而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总量减少,AB错;岩层向乙河倾斜,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倾斜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C错,D正确。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国境内喜马拉雅山区冰湖(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众多,随着气候的变化,该区冰湖面积、数量都呈现相应变化。下图为近 30 年来我国喜马拉雅山不同高度带内存在冰湖、新增冰湖和消失冰湖的面积变化。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近 30 年来我国境内喜马拉雅山区冰湖

A. 总体呈萎缩态势    B. 各海拔区都呈扩张态势

C. 海拔 5 200 m 附近新增湖面积最大    D. 较低海拔处冰湖变化最明显

2.近 30 年来造成我国境内喜马拉雅山区冰湖如图变化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A. 气温下降    B. 冰川退缩    C. 过度引水灌溉    D. 降水减少

 

查看答案

读世界局部季风图,回答 下面小题。

1.有关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此图表示 7 月份季风情况

B. 此图表示 1 月份季风情况

C. 此季节太平洋上为低压

D. 此季节亚洲大陆上为高压

2.与图中甲地气候对应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读部分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回答 下面小题。

1.甲表示的气压带是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副极地低气压带    D. 极地高气压带

2.常年受乙风带控制地区,其气候特征是

A. 全年温和湿润    B. 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C. 全年高温多雨    D.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查看答案

某市开海节的篝火晚会是最吸引人的旅游项目,参与晚会的游客发现,篝火火堆越大,烟气上

升越高。回答 下面小题。

1.篝火火堆越大,烟气上升越高的主要原因是篝火中心

A. 风力大    B. 亮度大    C. 气温高    D. 气压高

2.下图中能反映篝火堆及其周边烟气运动情况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上左图各条曲线中,能正确反映“天雨新晴,北风寒彻”天气的气压变化的是 (   )

A.     B.     C.     D.

2.造成“是夜必霜”的原因主要是上右图中 (    )

A. a减弱    B. d减弱    C. b减弱    D. c减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