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读“自然界物质循环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M处能否勘探到石油______...

读“自然界物质循环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M处能否勘探到石油______________。

(2)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图中所示水循环为________循环,在该水循环参与下,①处的________岩可转化为②处的________岩。

(3) 图中N处是否适合修筑公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设该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该地属于_____________气候,其成因是________。

 

(1)不能 (2)海陆间 岩浆 沉积 (3)不适合 断层处岩层不稳定,易发地质灾害 (4)亚热带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解析】(1)M处岩层下弯,为向斜,向斜不利于储存石油。(背斜利于储存石油。) (2)图中水循环发生在海陆之间,包括四个环节,因此为海陆间水循环。①处岩层来自地下岩浆上升冷却,为岩浆岩;②处岩层形成于地表,为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 (3)N处岩层断裂,而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为断层构造,断层处岩层不稳定,易发地质灾害,所以不适合修建公路。 (4)东南沿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大陆气温低,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大陆气温高,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图示为亚欧大陆和太平洋地区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最大气压差可能为

A.55hPa           B.50hPa          C.45hPa           D.40hPa

(2)图示时间为北半球_______(季节),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P地风力大于O地风力,试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4)此日,PQ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07年、2009年、201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分别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丹麦哥本哈根、墨西哥坎昆召开,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世界气候大会在南非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当地时间12月12日,加拿大环境部长肯特宣布,加拿大正式退出《京都议定书》。四次气候大会地点的位置如图I所示。

材料二 图Ⅱ是图I中M到N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及甲、乙两地气温、降水统计图。

(1)德班气候大会闭幕时,四次气候大会召开地点中白昼最短的是________;从此日至次年春分日,巴厘岛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图分析,甲、乙两地气候特征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并分析甲、乙两地气候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3)四次气候大会召开地点均位于沿海或岛屿,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对这些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查看答案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处的植被是

A. 落叶阔叶林    B. 山地荒漠草原

C. 常绿硬叶林    D. 常绿阔叶林

2.下列关于高山雪线下界在北坡与南坡分布的高低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 北坡高于南坡;南坡降水少、坡度陡

B. 北坡高于南坡;南坡降水多、坡度缓

C. 南坡高于北坡;北坡气温低、降水多

D. 南坡高于北坡;北坡气温高、降水少

 

查看答案

地表蒸散是指地表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和,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系中水分运动的重要过程,是植物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的水分和能量来源,是陆面生态系统与水文过程的重要纽带。读“祁连山海拔2600-3800m内某流城不同地表实测蒸散对比和降水逐月分配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流域地表蒸散年内的变化是

A. 林地土壤蒸散大,草地蒸散小

B. 冬季植被蒸散大,夏季植被蒸散小

C. 夜间蒸散较大,白天蒸散较小

D. 植被生长期蒸散大,休眠期蒸散小

2.该流域内8月份草地土壤蒸散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阴雨天气多    B. 海拔比较高    C. 纬度比较低    D. 径流量较大

 

查看答案

下图为某地地形剖面图以及气温、年降水量随地形分布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反映的地段,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在山麓B地区的自然带最可能是

A. 热带季雨林带

B. 温带草原带

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 热带雨林带带

2.该山地降水最多的海拔大约是

A. 6000米    B. 3000米    C. 4000米    D. 5000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