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7年12月15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联...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7年12月15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孕育出备受瞩目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第一项第一款指出,依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与会各方同意长期合作,共同行动,把“减排温室气体”作为全球长期目标。

材料二:图甲为“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图”,图乙为“南京市年平均气温图”。

(1)1983年后江苏省和南京市气温变化的共同特点是___,不同之处是_____,试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其差异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来,江苏省的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试列举相关的地理现象加以说明___________。

(3)材料中“巴厘岛路线图”第一项第一款指出的内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原则,该原则的主要内涵是________。

(4)材料一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

(5)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如何加强合作____________。

 

(1)都呈波动上升趋势 南京市气温上升幅度大于全省平均水平 南京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消耗大量燃料,释放大量废热和温室气体 (2)海平面上升;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频率增多(或灾害性天气增多);暖冬及夏季高温天气增多;农作物生长期变长等(任答三点即可) (3)共同性 全球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加强合作 (4)气候变化会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良影响,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根据公平性原则,造成全球污染份额大的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更大的责任。 (5)发达国家应该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能力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国际社会要增加资金投入,扩大信息交流,加强节能、环保、低碳能源等方面的研究和合作,加强节能技术的推广和利用;发达国家应积极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技术、资金支持。 【解析】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读材料二的甲、乙两图,对比分析江苏省和南京市气温变化的特点,从中得出结论。 (2)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主要有海平面上升;灾害频率增多;暖冬及夏季高温天气增多;农作物生长期变长等。 (3)从材料一中提取相关信息。 (4)从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排放温室气体的数量)来看, 绝大多数污染是由已完成工业化的国家造成的,根据公平性原则,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5)主要从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 确定的减排目标、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增加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09年冬季,北半球大范围地区出现暴雪、严寒天气。关于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2009年冬季的暴雪、严寒天气标志着全球气候转冷

B. 强烈的地壳运动必将导致气候的巨大变化

C. 气候处于温暖期时,蒸发量增大使干旱现象多发

D. 自然原因是导致气候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读各种生态问题关联图,回答下列各题。

1.此图说明了(  )

A.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B. 陆地环境的差异性

C. 人类可征服自然界    D. 自然与人类是对立的

2.由图可知,造成各种环境问题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

A. 植被破坏    B. 人口激增

C. 气候异常    D. 物种灭绝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在旧金山与夏威夷之间的广阔太平洋水域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大小与中欧相近!科学家们认为,人们随手丢弃的废旧塑料袋通过下水道进入海洋,不断运动的洋流将它们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了这座庞大的“垃圾岛”。这座“垃圾岛”一直在“茁壮成长”。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这座“岛屿”面积每10年就增长10倍。要彻底清除这些垃圾,可能要耗费数十亿美元的资金。

1.形成“太平洋垃圾岛”的垃圾主要来自(  )

A. 航行于海上的各类船只

B. 沿海陆地上的生产活动

C. 陆地上生活活动丢弃的垃圾

D. 废弃船只上难以分解的塑料制品

2.促使垃圾在太平洋上聚集,形成“垃圾岛”的主要洋流可能是(  )

A. 北太平洋暖流    B. 加利福尼亚寒流

C. 阿拉斯加暖流    D. 北大西洋暖流

3.大洋上的“垃圾岛”给海洋环境带来的影响最有可能是(  )

A. 海洋动物吞下塑料垃圾,危及其生命

B. 改变洋流流向,危害海洋环境

C. 严重阻碍海上船只航行

D. 增加海洋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

 

查看答案

下图为某地“蔗·牛·菇”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可能位于我国的(  )

A. 山东    B. 甘肃    C. 广西    D. 内蒙古

2.该循环经济产业模式(  )

A. 饲养奶牛比饲养肉牛每亩多获利5 600元

B. 推广菇泥还田 ,利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C. 实现产业衔接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D. 受交通条件影响较小

 

查看答案

读下面表和图,完成下列各题。

1.1978~2008年R河流域(  )

A. 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B. 土壤层变薄

C. 生物多样性增加    D. 下游泥沙沉积增多

2.黄铜矿的开发利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

A. 露天开采引发地面沉降;填埋、复垦

B. 矿产冶炼导致土壤酸性大幅度增强;使用石灰中和

C. 矿产开采造成水资源枯竭;跨流域调水

D. 矿产冶炼导致大气污染加剧;建硫酸厂

3.图示区域自然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温度高    B. 成土母质含氮低

C. 植被稀疏    D. 地势起伏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