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 600 m...

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 600 mm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见图甲。                                      材料2:见图乙。

材料3:见图丙。

(1)分析影响该区域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2)提出该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

 

(1)①降水(强度);②地形坡度;③土质条件;④植被状况 (2)①(封山育林)保护植被;②退耕还林还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③建设水土保持工程;④实施生态移民;⑤调整产业结构 【解析】考查流域开发及综合治理,获取图表信息能力。 (1)读图可知,长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主要自然原因是植被覆盖率较低,流失侵蚀加剧,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增大,降水强度大,土质等因素。 (2)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有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调整产业结构,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实施生态移民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2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攀西—六盘水”(攀枝花—西昌—六盘水) 资源富集区成为国家规划的西部重点开发区之一。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示意图。材料2:“甲河段水文站测绘的2001~2011年输沙量变化图”。

材料3:攀枝花钒钛产业多呈中小企业零星分布,产品主要是钛白粉、高钒铁等,以含钒钛材料为主的机械制造业仍处在起步阶段,同时,一些关键技术瓶颈尚未突破。

(1)“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优势能源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

(2)“攀西—六盘水”资源富集区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最容易产生的自然灾害和生态问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目前,攀枝花工业中主导产业是____;___产业发展速度最快,影响其发展的主导因素是_____。

(4)描述2001~2011年甲河段年输沙量的总体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主要成因。

(5)攀枝花市正在全力打造“中国钒钛之都”,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2011年7月23日至24日,山东省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攀岩比赛暨第八届攀岩锦标赛在海阳市攀岩场地举行。攀岩运动是从登山运动中派生出来的一个竞技项目。近年来我国的攀岩运动发展迅速,华北某些城市就充分利用其有利的自然条件、优惠的开发政策、健全的人身保险机制和安全的防范措施,迅速发展起了野外攀岩运动,大大地推动了城市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和形象。

材料2:右图为我国华北某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等高线(单位:米)分布图。

(1)据图中信息判断a、b、c、d、e五条虚线中,可能有河流分布的是_______。

(2)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是______。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不超过_______米,陡崖顶部的高度范围是_____。

(3)甲、乙两河段中,通航条件较好的是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__。

(4)根据材料,说明图中丙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5)近年来,图中丙城市攀岩旅游发展迅速,试说明该城市发展攀岩运动的有利条件。

 

查看答案

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单位:℃)分布示意图”。限制该地农业生产的重大生态问题是

A. 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    B. 黑土流失和湿地退化

C. 水土流失和土壤酸化    D. 干旱缺水和低洼易涝

 

查看答案

有的学者将区域的发展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 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C. 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2.图中各点分别A、B、C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A. A--B--C    B. B—C—A    C. B--A--C    D. C—A—B

 

查看答案

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读下图下列各题。

1.据图判断,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A. 促进交通运输网的建设

B. 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C. 促进相关产业的转移

D. 提高煤炭产量

2.该地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 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 减缓了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C. 减少了当地大气污染物

D. 加剧了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