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新型城镇化要通过产...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新型城镇化要通过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来实现城乡一体化。皖南地区毗邻长三角, 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但是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满分5 manfen5.com

 

1.关于皖南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说法不正确的是

A皖南地区毗邻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

B交通便利,环境条件较好

C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

D基础设施完善,资金充足,技术雄厚

2.南地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①小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

②城镇建设用地粗放低效

③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居民在公共服务领域待遇不平等

④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发展现代农业势在必行,关于该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已经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B目前该区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程度高

C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多种经营

D加大科技投入,推广使用大型机械

 

1.D 2.B 3.C 【解析】 试题分析: 1.皖南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利区位与地理位置、产业基础、交通基础、环境、政策有关。皖南地区毗邻长江三角洲地区,有利于吸纳长三角地区的资金、产业转移;原有工业、旅游等产业基础较好;交通基础条件较好;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政策扶持。但是其发展落后于长三角地区,资金和技术条件较差,答案选D项。 2.此题考查城市化的问题,有整体来看安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一是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安徽城市交通、信息、水电气供应、防灾减灾等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仍需加快完善.主要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城镇化发展方式粗放。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规划建设水平不高。学校、医院、公园、商场、文化、休闲等配套服务设施不足,建筑风格、文化品位、城市品牌等建设标准较低.城镇之间产业结构雷同、城镇建设模式相似、城市文化特色缺失成为普遍现象。城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城镇化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解一是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安徽土地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滞后,城乡之间仍处于二元分割的状态,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不协调,制约了公共资源在城乡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影响了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有上述判断该题选B项。 3.区域农业的发展应该做到,因地制宜,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相结合,达到协调发展。皖南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崎岖,水热资源丰富,红壤贫瘠,多水土流失,因此该地应该因地制宜,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开展多种经营,答案选C。 【考点定位】城镇建设的有利区位、城市化的问题、区域农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安徽城镇化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应对思路:十一五以来。安徽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和城乡统筹战略.城镇化步入发展的快车道。2005~2013年。安徽城镇化率从35.5%提高到47.9% .城镇人口从2173万人增加到2885.9万人。合肥、芜湖等中心城市加快扩张。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皖北城镇群一带一圈一群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但与此同时.安徽城镇化发展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安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一是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3年.安徽城镇化率为47.9%.低于全国5.8个百分点.约相当于2009年全国平均水平。滞后于全国4年左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为明显,城镇化率比广东、浙江、江苏分别低21.2、17.4和15.0个百分点:比中部省份湖北低4.9个百分点。二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发展。2013年.安徽城镇化率为47.9%。工业化率为46.9%.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值为1.02:1.与国际经验值相比.明显表现出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三是半城镇化问题突出。按照户籍人口计算,安徽城镇化率不足25%.约有1000万农民工及随迁人员居住在城镇。但没有取得城镇户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居民。 (二)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安徽城市交通、信息、水电气供应、防灾减灾等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仍需加快完善.主要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2011年,安徽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0.6台。比全国低1.2台、比江苏低0.7台、比浙江低5.8台。 (三)是城镇化发展方式粗放。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规划建设水平不高。学校、医院、公园、商场、文化、休闲等配套服务设施不足,建筑风格、文化品位、城市品牌等建设标准较低.城镇之间产业结构雷同、城镇建设模式相似、城市文化特色缺失成为普遍现象。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安徽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设区市数量仍相对较多,竞争力总体较弱,集聚要素能力亟待增强。2013年,合肥经济总量为4672.9亿元. 经济首位度为24.5%.位居中部第3位,低于武汉的36.7%.长沙的29.2%.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芜湖经济总量2099.5亿元,不足合肥的1/2.城市能级仍然偏小。安庆、蚌埠、阜阳等区域性中心城市不大不强。无法形成对周边小城市的带动效应。其他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服务功能弱。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 (四)城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安徽城镇化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大.皖江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皖北地区、皖西地区水平偏低。2012年皖江示范区城镇化率为54.0%.皖北六市城镇化率仅为40.8%.差距高达13.2个百分点。皖北仅淮北、蚌埠两市的城镇化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区域水平差异大.对城市功能的发挥及城市群的培育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是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皖北地区水资源较为缺乏.地表水仅占全省总储量的18.7%,城市入口密度却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对皖北城镇大量集聚人口形成制约 (五)城镇化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解一是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目前,安徽土地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滞后,城乡之间仍处于二元分割的状态,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不协调,制约了公共资源在城乡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影响了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二是投融资体制改革亟待推进。地方政府主要依靠财政资金、土地资金、银行贷款三个渠道筹措城镇化建设资金,缺乏多样化、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很难在资金市场上筹措到匹配的资金。 政府正在探索与民营资本合伙经营等新型融资模式,但由于规模小、领域窄、风险高等原因。现阶段也难以满足不断攀升的城镇化融资需求。 二、未来安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城镇化水平将快速提升根据战略部署.到2020年。安徽城镇化率将从目前的47.9%提高到60%,实现从乡村安徽到城市安徽的转变.完成由城镇化中前期向中后期的历史性跨越。 随着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城镇户籍人口的比重也将持续上升.半城镇化现象也将逐渐弱化。 (二)城镇化更加注重质量提升我国已明确要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其关键就是要更加注重城镇化的发展质量。未来安徽城镇化发展将更加注重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凸显徽风皖韵的城市内涵。 (三)城镇化发展凸显以人为本未来安徽将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解决的最大难题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户籍制度改革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四)城市群建设将持续发力未来安徽长三角城市群、江淮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皖北城镇群等发展将进一步加速。城市间交通通讯更加便捷.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地理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城市关联度不断提高.城市群发展将更具活力。 三、安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城镇化与四化同步发展安徽城镇化发展必须立足于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促进城镇高端要素集聚.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创新支撑与人才支撑。稳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将大量的农民从农村中转移出来。有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拓宽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 (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安徽农业人口众多.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安徽要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放开中小城镇落户限制,全面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 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落户。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三)不断提高城镇服务功能完善城镇功能是提高城镇化质量.增强城镇辐射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增强合肥、芜湖双核城市的综合承载力。防治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城市贫困、住宅紧张等城市病。鼓励发展县城和小城镇。进一步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镇公共服务。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坚持传承优秀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塑造地方特色。彰显徽风皖韵魅力。 (四)加强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安徽生态资源丰富。但生态资源分布不均衡。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皖北地区水资源紧缺。城镇环境承载力极为脆弱,皖西大别山地区、皖南山区生态保护任务十分艰巨.都不适合进行大规模城镇化。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下的形势下.安徽必须积极探索建立绿色低碳的城镇发展模式.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不以耕地大量减少、资源大量消耗、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五)促进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安徽应立足区域特色.采取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皖北城镇群等城市群发展.加快对接长三角,建设城镇密集地区。促进芜马地区、铜池(枞)地区、蚌淮(南)地区、宿淮(北)城市联动发展。立足县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特色。打造一批功能完备、集聚力强的中小城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冬季当冷空气到达海面时,海面上方的暖湿空气就会上升冷却凝结降雪。在气象上,这种降雪称为“冷流降雪”。烟台平均每年有29天的冷流降雪日,被称为“雪窝子”。2016123日电,近日,受强寒潮影响,渤海海冰冰情发展迅速,辽东湾浮冰范围62海里,渤海湾、莱州湾最大浮冰范围5-15海里,最大冰厚10厘米。读环渤海地区地形等高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满分5 manfen5.com

 

1.烟台号称“雪窝子”,其影响因素包括

①洋流       ②大气环流        ③地形        ④海陆分布          ⑤人类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⑤              D.③④⑤

2.监测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域海冰覆盖面积的现代化手段主要是

AGIS             BGPS                CRS              D数字地球

3.此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开普敦进入多雨的季节

B.塔里木河可能出现断流现象

C.南半球各地昼长不断变长

D.青海湖附近油菜花盛开

 

查看答案

读我国某地区水资源利用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满分5 manfen5.com

 

1.水资源未被开发利用前,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A砂砾岩区             B亚砂土区            C 基岩区            D亚粘土区

2.高海拔的天然矿泉水是饮用水中的杰出品种,源自海拔6000多米的高山冰雪 融水下渗至冰川砂岩层而成地下水,自此进入深循环;历经砂砾层的层层过滤,并在独特的地质构造条件下因挤压受力而自然涌出。根据材料推测,该矿泉水最有可能在图中哪个位置出现

A     B      C     D

 

查看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15日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发展。他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读长江经济带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满分5 manfen5.com

 

1.与沿海和其他经济带相比,长江经济带的优势是

A拥有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

B交通最便利

C经济基础最好

D改革开放最早

2.下列不属于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是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沙尘暴             C水体污染          D酸雨

3.下列措施有利于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是

①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            ②整治航道            ③通关和检验检疫一体化

④控制和治理沿江水污染                         ⑤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山横亘在新疆中部,习惯上把天山以北称为北疆,天山以南称为南疆。左图是新疆“四纵四横”铁路骨架示意图(预计2020年全面完工)。

材料二:“农夫果园”番茄汁的原料主要来自新疆(产地位于右图中甲地区)。

满分5 manfen5.com

(1)影响新疆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图1中,克拉玛依市形成的区位是        

(2)南疆地区铁路线的形态呈      (单选)。

A.棋盘格式      B.条带状      C.方格壮      D.环形放射式

(3)甲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该地区种植番茄有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有                      

(4)影响番茄榨汁生产企业选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5)甲地区农业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      。(双选)

    ①坡地开荒导致水蚀严重       ②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

    ③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  ④农业结构调整导致酸雨增加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1)珠三角地区伴随着大规模的改革开放,产业活动中的生产协作、       等地域联系日益密切。

(2)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利于广州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有          等。

(3)与珠三角地区相比,A省(区)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有           等。

(4)目前,珠三角地区城市化水平已超80%,其主要动力是    。城市化过程改变了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农业用地逐渐演变为    用地,同时也改变了该地区居民的就业方式,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    转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