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政治试题 >

材料一 塑料袋因其使用方便,从诞生之日就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然而由于塑科极难降解...

材料一 塑料袋因其使用方便,从诞生之日就受到广大消费者欢迎,然而由于塑科极难降解,散落在环境中,与人类抢占资源,造成污染,被广为叫“停”。我国于2008年开始实行“限塑令”,十年来累计减少塑料购物袋140万吨左右。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普及,消费进入了“网购时代”“快递时代”,塑料袋之患卷土重来,数据显示,国内三大外卖平台,日订单量2000万左右;每天消耗塑料袋满满1680个足球场。再加上“限塑令”在一些小型市场、超市、杂食店形同虚设。当前限塑“限而不止”“限而又涨”的现象令人颇为忧虑。

据悉,你所在的学校举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当下我们为什么要继续推行“限塑令”

(2)“网购时代”“快递时代”如何破解限塑难题?请谈谈你的主张。

 

(1)①推行限塑令能够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有利于缓解我国环境压力。②有利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对土壤和环境的有效保护。③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 (2)①国家:要制定出台快递商品包装规范,限制塑料袋在商品包装中的使用。 商家:避免过度包装,尽量不使用或少用塑料制品,采用其他的替代用品。 科研部门:加快科技创新,研发塑料制品的替代产品。 消费者:在生活中对塑料的循环使用。尽量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或餐盒。 【解析】 (1)本题考查保护环境的意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落实能力目标,难度不大。根据教材内容,围绕限塑令对于防止白色污染、缓解环境压力、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来阐述。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保护环境的做法,也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找准角度,围绕国家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商家避免过度包装,少使用塑料制品;科研部门研发出塑料的替代品。消费者增强环保意识、塑料循环使用等方面阐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一  惊叹于文化节目的创意新颖,自豪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国家宝藏》是文博探索节目,历史不再是上下5000年的数字,而是鲜活的人、事、物的构建,而文物,也不再是“庙堂”之上陌生的物件,它们开始变得生动而鲜活,由此,《国家宝藏》.更是让中国的年轻人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热爱达到了另一个頂峰。

材料二 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用《乡悠四韵》怀念老师余光中;88岁钢琴家巫漪丽隔空演奏《梁祝》述说经典;大山里的孩子泪水涟涟随支教老师梁俊演唱《苔》......央视在2018年春节期间推出的诗词文化类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用现代方式带给观众来自传统文化的感动。

据悉,你所在的学校举行“传承优秀文化,人人有责”系列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上述节目为何能让观众关注与感动?

(2)当代中学生应怎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查看答案

武汉大学的樱花园远近闻名,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多不胜数。然而为了一饱“樱花雨”的眼福,等不及自然落“雨”,个别游客便粗暴的进行“人工降雨”为了感受花团锦簇。无视“请勿践踏”的提醒。个别游客转入樱花林林肆意践踏;为了和喜爱的樱花亲密接触,个别游客攀爬、折技更成了家常便饭......面对此情此景,竟还有人从旁起哄叫好,大赞“樱花雨”美,櫻花雨固然美,但这美却来的如此之痛!2018年3月27日,一篇名为《这次,武汉大学彻底怒了!》的文章在多家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上纷纷转起,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

综合上述材料,运用相关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请你对画线部分的行为做出评析

(2)为避免类似“樱花雨”事件的出现,请你建言献策

 

查看答案

六集电视肥录片《辉煌中国》300分钟折射中国辉煌五年。一组组数据,一幅幅围片,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在新时期激情拼搏的印记,是无数普通百姓品味喜悦拥袍幸福的记忆,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生动证明,尤其是港珠澳大桥、胡麻岭隧道、郑万铁路、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大工程和新技术令国际友人纷纷谅叹,“厉害了,中国!”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相关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辉煌中国》的播出有哪些积极意义?

(2)请分析中国“厉害”的原因所在。

 

查看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改革开放40年,我国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我们在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同学们听了十九大报告后,展开了热烈讨论:

男生:改革开放谱新章,中心工作应为它。

女生:主要矛盾已变化,基本国情成往昔

 

查看答案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为此应

A. 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B. 追求发展的高速度

C.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D.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