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乙)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①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②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③,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司马光答诏④,有“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之语,安石怒,抗章自辨。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⑤之情,且曰:“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胜天下流俗,故与天下流俗相为重轻⑥。流俗权⑦重,则天下之人归流俗;陛下权重,则天下之人归陛下。权⑧者与物相为重经,虽千钧之,所加损不过铢两⑨而移。今奸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于是陛下与流俗之权适争轻重之时,加铢两之力,则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权,已归于流俗矣,此所以纷纷也。”上以为然,安石乃视事⑩。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注:①[辨博]这里指善于辩论、知识广博。辨,同“辩”。②[上]指宋神宗。③[经术]经学,指注解经书的学问。④[答诏]这里是指司马光为皇帝起草回答臣下奏疏的诏书。⑤[朋比]依附,互柜勾结。⑥[重轻]较量轻重。⑦[权]权力,权势。⑧[权]秤锤,秤。⑨[铢两]一铢一两,引申为极轻的分量。⑩[视事]管事、任职。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邹忌八尺有余/明栈道,暗度陈仓

B. 忌不自/小未孚

C. 所加不过铢两而移/满招,谦受益

D. 则用力至/谨小慎

2.结合上下文,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透露出邹忌在询问自己和城北徐公谁更美时,得意又疑惑的复杂心理。这一问推动了事情的发展,由此引出妻、妾、客对邹忌的赞美。

B. “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表现了宋神宗急于了解王安石首先要采取什么措施,并流露出他知经术但不能施行于世务的不满。这一问引出王安石的回答和其后新法的颁行。

3.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填空。

(甲)文中邹忌讽速成功,是因为他以__设喻,让齐威王认识到“____”现象的存在:既而王纳谏,修明内改。(乙)文中王安石进言成功,是因为他针对“③___的现象,以_____设喻,让宋神宗认识到要加强自己的权力并坚定了对他的支持。(第①④空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②③空用原文回答)

 

1. D 2. B 3. ①示例:妻妾客谬赞自己的事 ②王之蔽甚矣(或:蔽甚矣) ③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 ④示例:移动秤锤称量物体 【解析】 1.D项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微”两句都是“细小”之意。A前者“长、身高”,后者“修建”。B前者“相信”,后者“信用”。C前者“减少”,后者“损害”。 2.B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A邹忌在询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时没有得意的心理,只有疑惑。这正是邹忌的有自知之明之处。 3.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甲文中邹忌以妻妾客谬赞自己的事设喻讽谏,齐威王认识到的内容可提取“王之蔽甚矣”作为答案。乙文中王安石劝谏针对的现象可提取“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作为答案。劝谏方法是以移动秤锤称量物体设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后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阅读这首诗,任选其中一联,具体说说你对“古风存”的理解。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你读出了哪些情感?

 

查看答案

默写。

(1)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

 

查看答案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北京文化,学校组织了“文化符号·寻踪北京”主题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后面小题。

1.寻踪千年古刹潭柘寺,探寻北京文化渊源。下面是同学找到的一段关于潭柘寺的文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是一句人们①    的民谚。据史料记载,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也许有人会问:“北京最早的城市是燕国的蓟城,距今至少三千多年,比潭柘寺早了一千多年,不是应该先有北京城吗(甲)其实,那时候的蓟城,只是一个诸侯国小城。北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都市,应该是在元朝。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建元大都,使它初步具有了中国政治中心城市的规模,也奠定了现在北京城的基本格局。而此时已经晚于晋代800余年了。

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命姚广孝负责迁都事宜。据说姚广孝②   潭柘寺设计建造了紫禁城(今“故宫”)。潭柘寺在鼎盛时期有房999间半,而故宫则有房9999间半。不仅如此,故宫一宫一殿的布局也如同潭柘寺一样(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层次清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北京城与潭柘寺的渊源之深可见一(bān)③   

(1)给加点字注音、对画线字笔画和根据读音写出的汉字作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

A.燕国(yān)   “贯”字的第3笔是:一     可见一般

B.燕国(yàn)   “贯”字的第3笔是:一     可见一斑

C.燕国(yān)   “贯”字的第3笔是:丨     可见一斑

D.燕国(yàn)   “贯”字的第3笔是:丨     可见一般

(2)结合语境,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

A.①耳濡目染 ②仿照        B. ①耳熟能详 ②仿照

C.①耳熟能详 ②按照        D. ①耳濡目染 ②按照

(3)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

A.(甲)”?  (乙);

B.(甲)”?  (乙):

C.(甲)?”  (乙);

D.(甲)?”  (乙):

2.胡同里的门联是城市记忆的文化符号。门联既传达出不同的家风文化,又展现着老北京人的精种面貌。对下列联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恩家庆,人寿年丰。

理【解析】
表达对国家的感恩之情,祈望家中有喜庆之事,家人健康长寿,年成好。

B.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理【解析】
彰显了以忠厚之德治家、圣贤诗书教育子孙的家风,期望家运久远绵长。

C. 增得山川千倍利,茂如松柏四时春。

理【解析】
祈望生意规模,犹如山川一般宏大;诚信无欺,好似松柏一样四时长青。

D. 清华词作云霞彩,典重文成金石声。

理【解析】
希望词作清新华丽,像云霞般绚丽;文章典雅庄重,如金石之声般铿锵。

3.寻访“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时,同学们看到了卢沟桥东西两块石碑。下面对乾隆御书“卢沟晓月”和康熙御书《察永定河》碑文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卢沟晓月”碑文   《察永定河》的碑文

A. “卢沟晓月”碑文字体匀细圆转,潇洒飘逸;《察永定河》的碑文内容反映了康熙皇帝对永定河洪水长期泛滥、危害百姓的状况,深感痛心无奈。

B. “卢沟晓月”碑文字体用笔温润,丰满浑厚;《察永定河》碑文内容反映了康熙皇帝了解水患,体察百姓疾苦,并决心大力治水,保一方平安。

C. “卢沟晓月”碑文字体匀细圆转,潇洒飘逸;《察永定河》碑文内容反映了康熙皇帝了解水患,体察百姓疾苦,并决心大力治水,保一方平安。

D. “卢沟晓月”碑文字体用笔温润,丰满浑厚;《察永定河》的碑文内容反映了康熙皇帝对永定河洪水长期泛滥、危害百姓的状况,深感痛心无奈。

4.下面创意“福”字的形旁和声旁 不同城市的地域文化春节将至,请你选择一个“福字张贴在北京某街道的宣传墙上,你会选择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位同学参加主题活动后感触頗深,下面是他在校园展板上写的一段话,其中第③④句有两处表达欠妥,请分别加以改正。

①北京,六朝古都,孕育了丰厚的文化。②长城、潭柘寺记录着悠远的历史,故宫、颐和园见让了更迭的朝代,京剧、景泰蓝彰显着特色的文化,前门、胡同、四合院留下了百姓平凡生活的印迹……③老符号如陈年佳酿,甘醇悠长;新符号似青春少年,天真烂漫。④“高新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大剧院、“鸟巢”和“水立方”等,正以全新的形象展现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古朴。⑤这些新符号和老符号交融在一起,见证着北京的过往,讲述着北京的现在,也展望着北京的未来。

第一处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处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在这个时期,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的宗主权的丧失。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父亲决定送我到湘潭一家同他有来往的米店去当学徒。起初我并不反对,觉得这也许是有意思的事。可是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我听说有一个非常新式的学堂,于是决心不顾父亲反对,要到那里去就学。学堂设在我母亲娘家住的湘乡县。我的一个表兄就在那里上学,他向我谈了这个新学堂的情况和“新法教育”的改革。那里不那么注重经书,西方“新学”教得比较多。教学方法也是很“激进”的。

我随表兄到那所学堂去报了名。我说我是湘乡人,以为这所学堂只收湘乡人。后来我发现这所学堂招收各地学生,我就改用湘潭的真籍贯了。我缴纳一千四百个铜圆,作为五个月的膳宿费和学杂费。我父亲最后也同意我进这所学堂了,因为朋友们对他说,这种“先进的”教育可以增加我赚钱的本领。这是我第一次到离家五十里以外的地方去。那时我十六岁。

在这所新学堂里,我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另外一件事值得一提,教员中有一个日本留学生,他戴着假辫子。很容易看出他的辫子是假的。大家都笑他,叫他“假洋鬼子”。

我以前从没有见过这么多孩子聚在一起。他们大多数是地主子弟,穿着讲究;很少有农民供得起子弟上这样的学堂。我的穿着比别人都寒酸。我只有一套像样的短衫裤。学生是不穿大褂的,只有教员才穿,而洋服只有“洋鬼子”才穿。我平常总是穿一身破旧的衫裤,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可是在他们当中我也有朋友,特别有两个是我的好同志。其中一个现在是作家,住在苏联。

人家不喜欢我也因为我不是湘乡人。在这个学堂,是不是湘乡本地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还要看是湘乡哪一乡来的。湘乡有上、中、下三里,而上下两里,纯粹出于地域观念而殴斗不休,彼此势不两立。我在这场斗争中采取中立的态度,因为我根本不是本地人。结果三派都看不起我。我精神上感到很压抑。

我在这个学堂里有了不少进步。教员都喜欢我,尤其是那些教古文的教员,因为我写得一手好古文。但是我无心读古文。当时我正在读表兄送给我的两本书,一本讲的是康有为的变法运动。一本是《新民丛报》,是梁启超编的。这两本书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也非常感谢我的表兄,当时我以为他是很进步的,但是他后来变成了反革命,变成了一个豪绅,在一九二五到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中参加了反动派。

1.选文出自___________  一书,文中的“我”指的是___________

2.“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联系作品,说说“这些事情”指的是哪些事情?

3.作者笔下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头顶一片蓝天,脚踏一方热土,我们处在一个共享时代。朋友间的交往,亲人间的欢聚,课堂上的掌声,网络世界的畅游……最难忘,我们一走过的那段美好时光。

请以“共享________________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并抄写在作文纸上 。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3)记事真实,感情真挚。

(4)字数不少于500字。

(5)内容参考(快乐,幸福,乐观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