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学会关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努力做到有新意、有创见...

请以“学会关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努力做到有新意、有创见。②600字左右。

 

范文: 学会关心 关心,就是爱护。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需要关心。 那一天傍晚天空乌云密布,下着倾盆大雨,时不时天上还会传来“轰隆隆”的雷声。我埋着头,打着一把伞走向公交站。我一边看手表,一边看看公交车有没有来。突然,我看见对面有一个大概五六岁的小女孩,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雨中,她全身都淋湿了,身边没有其他人,也没有雨伞,在那一动不动。 她是不是迷路了?她在等她的爸爸妈妈吗?还是……一连串的疑问浮现在我的脑中,我想:她现在是不是很害怕啊?一个人在雨中站了好像挺久了吧!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再淋雨会生病的!没再多想,我从斑马线那疾步走到小女孩身旁,把伞偏向她的身子。她很快她起头看着我,原本有一丝惊喜的眼神黯淡下来,她又低下头。我捕捉到了这一个小细节,蹲下身子,亲切地队小女孩说:“小妹妹,你是在等人吗?”小女孩沉默着,或许她觉得我是坏人吧!“你不要害怕,姐姐是来帮助你的,不是坏人哦!”我接着对她说。她又沉默了一会儿,慢慢地抬起头,嗫嚅地对我说:“我……我和妈妈走丢了,我好害怕,我想要回家。”小女孩话音刚落,我就看见公交车缓缓地向公交站驶来。这时,我犹豫了,我该送小妹妹回家,还是自己先离开。既然我说是来帮助小妹妹的,那就先把小妹妹送回她家吧!“你的家在哪里啊?姐姐送你回家吧。”我说。小妹妹告诉我她家的地址,我在脑子里想了想去她家的线路,随后牵起小妹妹的手,走在去往她家的路上。 十几分钟后,小妹妹和我在一栋楼房下停下脚步,她欢喜地抬起头,露出了一个大大的笑容,对我说:“姐姐,谢谢你送我回家,我先上去喽!”我也淡淡的笑了,因为被人感谢还有点不好意思呢! 我默默地目送她走上去,才转过身,走回原来我等公交车的那个公交站。一路上,我的心情很愉快,边走着还边哼着一首首小曲。 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关心、帮助,我们也要学会关心他人。世界上多一点关心,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 【解析】 作文标题“学会关心”。此题的关键词是“关心”,关心,是世间美好而温馨的情感的一种体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受到身边的人的关心,有父母对我们的关心,长辈对我们的关心,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同学朋友对我们的关心,还有邻居隔壁对我们的关心,甚至是一个与我们素不相识的人对我们的关心……而“学会关心”的主语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如写记叙文时,要写清楚关心的对象和内容。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具体,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逛风景区,我一向不喜欢看那些匠气十足的人造风景,当车停下来后,我就悄悄离开了大家,向那处很幽静的山林小路走去。

路越走越细,山越来越清秀,耳边是山溪流过的声响,         ,眼前是娇艳芬芳的鲜花,抱一怀的山花,采一些小也果,尝一尝,很酸很涩。

走过一处山脚,拐个弯,山洼洼里竟有一个小山庄,三两人家,青瓦房依山傍水随意横斜着,房前稀稀疏疏的青竹和小桃树长出一片世外的恬静。看到院子旁有几株山楂树,太多的果实使树的枝条沉沉垂落下来,仿佛用不着伸手,一张嘴,就会有红红的山楂掉进你嘴里。一嘟噜一串串齐齐拥拥的红山楂使我看得眼馋,忍不住走过去,几乎没来得及想就摘下几个。正要品尝山楂的味道,猛地看到竹林里坐着一位老妇人。老妇人一直坐在那里,只是一丛矮竹挡住了她。看到山楂树的主人,我的脸顿时绯红。贸然摘了人家的果子,定然会挨一顿好骂,或许主人还会向我讨钱,我尴尬极了,手在皮包里摸索着零钱。

老妇人坐在竹林里剥一大筐豇豆,半干的豇豆分成豆皮和豆籽,豆皮喂牛,豆籽用来熬粥。老妇人穿着补丁很多的旧衣,白发稀落,皱纹深深。看起来很老很老。和老妇人的目光对在一起,我犹豫着如何开口如何称呼她。

老妇人安静地看着我,眼睛眯起来,满脸的皱纹挤在一起又慢慢散开来,阳光落在竹林里。老妇人的脸上有一片光彩,她用手挡着光影看了我好一会儿,就低下头去继续拿筐里的豇豆来剥,一边对我扬声说:“摘着吃吧!你去摘着吃吧!”

你去摘着吃吧。

老妇人用的是最家常,最包容,最温和疼爱的口吻,仿佛我不是个闯进来的陌生人,我和她已经生活了很久很久;又仿佛我是邻家一个淘气的孩子,常常来偷摘她的山楂,她早以不见怪;还仿佛她早知道我要来,她不惊讶,只想让我多吃些。短短一句话中包含的内容要用很多很多的语言才能说得明白,老妇人说完这句话,不再看站在山楂树下的我,专心剥她的豇豆去了。

而我却被这句最平常的话久久感动着,那几个红山楂后来一直在我的桌上放到干枯。我再也忘不了那处宁静的山洼。一个夏风习习的日子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妇人对我说过的那句充满爱心的话。我还记得老妇人那在山风里时而扬起时而落下的白发,还有她那满是补丁的旧衣。老妇人身后是一片青青山岗,不时有鸟儿在白云下欢唱着从那边这边飞掠而过。溪流淙淙,山中的野花瓣瓣随着流水漂过我的脚边。几只花母鸡在老人身前身后跑来跑去捡食豆粒,她的一头小牛在不远处撒娇地低低呜咽,老妇人在这如画的景色中缓缓抬起头来,慈祥地笑着对我说:“摘着吃吧!你去摘着吃吧!”

1.为文中的空白处加上句式与前文相符的一句话。

耳边是山溪流过的声响,__________,眼前是娇艳芬芳的鲜花。

2.“老妇人一直坐在那里,只是一丛矮竹挡住了她。”这句话有何作用?

3.从“我”认为“定然会挨一顿好骂,或许主人还会向我讨钱”表明我当时是怎样的心理?

4.第10段中“站在山楂树下的”是否多余,能否删掉?为什么?

5.文章最后一段描写的如画的景色有何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 与余舟一(小草)    D.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相与步中庭            天将降大任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C. 余强饮三大白别        溪深鱼肥(《醉翁亭记》)

D. 姓氏,是金陵人      门人甚众(《劳山道士》)

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 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5.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查看答案

成长,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成长不仅仅是指生理上的发育,更多的还是心理的成熟。某班同学还借此开展了一次以“成长”为话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就是他们学习活动的几个环节,请你参与其中。

(1)活动一:名言警句伴我成长。名言警句是精神的食粮,它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当你骄傲时,它提醒你谦虚;当你沉沦时,它激励你奋进;当你忘形时,它告诫你冷静……请说出伴你成长最重要、你最喜爱的一则名言。

(2)活动二:把你心中的烦恼形象化。仿写句子:烦恼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是它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彩。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2)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4)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_______”,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原句回答)

(5)《岳阳楼记》中抒发了作者伟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白在《行路难》一诗中,暗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减负”后,我们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B.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

C. 大量植树种草直接关系到我们生活环境能否得到改善。

D. 他那认真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