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懂得尊重,才有温度 李洪兴 ①最近,在一档节目...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懂得尊重,才有温度

李洪兴

①最近,在一档节目中,主持人董卿为了便于和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交谈,在3分钟内跪蹲3次。这种采访的姿态,被网友们称赞。不少人说“这一跪,跪出了素养”。素养何在?正在“尊重”。

②尊重,这应成为常识的文明素质,值得不断重申。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很多人都会遇到各种困扰,如半夜时分电话响个不停,未打招呼就被人找上门,甚至是朋友在公共场合与你“勾肩搭背”。有些可能是工作中的紧急任务,有些可能是朋友间的“情不自禁”,但难免也会让人有一些被打扰的不适,一些不被尊重的不快。

③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这是人之常情。不过何为尊重,如何尊重,却还需细细思量。一部纪录片中,家长和孩子的争执,也让人反思尊重的问题:儿子算错了数学题,一旁辅导的爸爸就会大声吼,孩子被吓得错误不断。很多人会认为,“子敬父”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唯一的尊重方向,但其实父子交流,同样也是两个主体间的对话。对待晚辈如能平视、对等,遇到问题才能有效沟通,不至于让事情变得更糟。不只是家长,很多人或许都需要补上“尊重的教育”这一课,以独立人格平等互动,岂不是更可贵?

④的确,尊重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但未必见于行动。而在公共领域,有些言行已经不仅不是尊重,更可说是轻慢了。前不久有段视频,很多人排队去摸“霍去病”石碑,据说每天都有上千人,因为相信摸一下真的可以“去病”。摸碑效果的真假显然不难判断,暂且放下基本认知能力不说,不管出于什么心理,仅是把手伸向石碑的一瞬间,对历史、对文化的尊重,就消失殆尽了。

⑤呼唤类似的尊重,或许还需要长久的拉锯。以文物为例,“请勿触摸”“请勿拍照”早成规矩,可是一旦兴致来了,手就不听使唤。而实际上,尊重文物不妨让它“静静地美”。如果还有更深层尊重的话,那就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所说,是给文物以“尊严”。这不仅是最大可能地修复文物、展示文物,像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一样,而且是在创意与服务中让观众最大程度地理解文物、感受文化。

⑥不管是具体的人、细微的事还是陈列的物,给彼此一个舒适的空间、给对方一个合理的距离,才是真正的尊重。很多时候,之所以尊敬少了、轻佻多了,或许只是少了点同理之心。看不到他人的辛劳,才会打“连环夺命call”;不顾及朋友的感受,才会太把自己当回事,始终认为“你的就是我的”;而视代代传承的文脉为玩物,才只会把书画当纸张、把碑刻当石头。无论是“敬”还是“重”,都是诉诸人类情感并培养情操的过程,敬人者会自重,自重者更要敬人,懂尊重的“人设”才能立得住。

⑦单个的人是弱小的,所以才需要文化把不同的个体黏合在一起。而互相之间的尊重,正是“人类黏合剂”中最为重要的成分,是有序社会交往的基础。一位教育哲学家曾说过,人和人之间应该是“我与你”而不是“我与他”的关系。这就是说,对他人不要抱着一种“第三人称”的冷漠,而应该有“第二人称”一样面对面的温度。尤需记住,彼此弯腰致敬时头不会相撞,才是合适的距离,也才有真正的尊重。

(选自《人民日报》 2017年09月29日 05 版略有改动)

1.下列与本文所说的“尊重”含义不符的一项是 (  )

A. 法国前总统奥朗德到故宫参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决定:不让总统的车队进入宫内,而他则在午门前亲自迎接总统,随后并肩步行进入故宫参观。

B. 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对小儿子迷上了烹饪很不悦,但很快说服了自己,不应以自己的好恶来决定孩子的人生,转而支持他。

C. 钱钟书先生住院时请护工陪护,但晚上即使伤口疼得要命,他也忍着不叫,生怕影响到护工休息。

D. 大钢琴家李斯特,原谅假冒他的学生之名的姑娘,并收她为徒弟。

2.文章开头写主持人董卿采访96岁高龄翻译家的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尊重别人。

 

1.D 2.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引出本文的论题“尊重”,进而进入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3.①让尊重成为常识的文明素质,值得不断重申;②以独立人格平等互动;③给彼此一个舒适的空间、给对方一个合理的距离;④运用文化把不同个体进行黏合,相互尊重,建立有序社会。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之间对应关系的能力,要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作答时首先弄清楚材料是什么论据,可论证什么观点,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D项有误,这个事例突出的是李斯特的“宽容”,并不是“尊重”。 2.议论文开头往往为列举现象,讲述故事,它的作用是多重的。列举了……事例(或引用了……名言),引出本文论点(或论题);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开头引用董卿的例子是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同时这个事例本身也是一个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3.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以独立人格平等互动,岂不是更可贵”“给彼此一个舒适的空间、给对方一个合理的距离,才是真正的尊重”“应该有‘第二人称’一样面对面的温度”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摘自苏轼《日喻》)

(乙)南方多没人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①眇(miǎo):失明,这里指天生失明的人。②龠(yuè):古代竹制的管乐器,像笛,比笛短。③没(mò):没入水中,指潜水。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的意思。

(1)告之曰______

(2)烛而得其形______

(3)与水居也______

(4)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______

2.将文中画线的文言文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2)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3.从这两则故事中,你读出的道理是什么?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矣!”庄子曰:“请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B.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C.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D.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其翼垂天之云(好像)

B. 《齐谐》者,怪者也(记载)

C. 子之不知鱼之乐,矣(完全)

D. 其本(遵照)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甲文一开始就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的磅礴壮观。

B. 甲文结尾句“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的意思是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C. 乙文中对庄子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反驳,“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回答体现了他的巧辩,机智和从容。

D. 庄子的作品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这两则故事都说明了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查看答案

东  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野人:指农夫。③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虽有嘉肴》)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大风吹过,天气瞬间变化,大雨即将来临的情景。

(4)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梅花高洁的气节,借以表达出诗人怀才不遇而坚守正义的人格。

 

查看答案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

材料二 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历史的星空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穿越时空,国学将千年积淀的智慧生存法则呈现给世人。国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活学活用,把理论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智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材料三 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1)从上面三则材料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一条横幅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

A.家和万事兴

B.天道酬勤

C.百善孝为先

________项,理由:________

(3)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这样的典范不胜枚举。请你分别举出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有“礼之用,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之说。请结合对传统文化中“和”的理解,谈谈“一带一路”中应该怎样发挥这一中国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