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借楚之威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日:“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摘自《华阳国志》,有删改

(注)①季世:末代。②弭:平息,消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肉食者      先帝不以臣卑

B. 将吾头往之  秦王色挠,长跪而之曰

C. 入见        不知有汉

D. 封姬姓巴    是故所欲有甚生者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的“肉食者”指的是当官的人,这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类似的如“布衣”指的是平民百姓。

B. (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应为“借楚之威/克弭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

C. (甲)文选自《左传》,这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是春秋时期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

D. (乙)文中的“巴国”指的是现在的云南省,巴山蜀水指的就是云南地区。

3.下列对两个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顶是(    )

A. (甲)文着力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提示主题和表现人物性格。

B. (乙)文主要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从侧面来刻画巴蔓子这一感人形象的。

C. (甲)、(乙)两文都略写战争过程,甲文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谋略与机智,而乙文则是为了突出楚国军队的勇猛与强大。

D. 曹刿的“肉食者鄙”、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陈胜的“举大计”与诸葛亮的“兴复汉室”都表达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1.A 2.D 3.A 4.(1)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2)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那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做什么! 【解析】 选自《左传》 作者:左丘明 年代:春秋时期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中“鄙”都是 “目光短浅”;B项中的“谢”的意思分别为“谢罪”和“道歉”;C项中的“乃”分别是“于是”和“竟然”;D项中的“于”分别是“在”和“比”的意思。故选A。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巴山蜀水”指四川盆地一带的山和水。故答案为D。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正确。B【乙】不是“通过描述楚王的言行”侧面来刻画,而是对巴蔓子进行的正面描写。选项理解错误。C根据【乙】文内容,乙文是为了刻画巴蔓子的人物形象,“为了突出楚国军队的勇猛与强大”的说法是错误的。D巴蔓子的“自刎以死国”和诸葛亮的“兴复汉室”不能表达“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悲愤之情。据此,答案为A。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彼、竭、盈、克”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补写省略的内容;(2)句中的“使、若、何、为”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如熬粥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粥拼的是米,是米本身,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得有耐心,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到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是啊,读书之法,贵在选择。要多读经典好书。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略萨对阅读经典的真谛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这样只会徒劳无功。坚持读书,须有目标追求。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对读书对学问颇有定力。这种咬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读书要做到恒久有定力,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胡耀邦同志曾说过一句话:“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跳舞,少看电影。”可不是吗?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麻将了。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1.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书如熬粥,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

B. 读书要有正确的选择

C. 读书要有耐心

D. 读书要持之以恒

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读书如熬粥,要有正确的选择。常读经典,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B. 读书如熬粥,要有耐心。读书不可粗枝大叶,要从容地读。

C. 读书如熬粥,要持之以恒。读书要甘守孤独,耐得住寂寞。

D. 短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末段总结全文,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3.下列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母亲熬粥的事,目的是引出文章的论题,进而进入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B. 文章第①②段及最后一段用熬粥的“三要素”比喻读书的三大法则。

C. 文章第⑤段举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读书之法。

D. 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查看答案

(题文)请以“感谢有你”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挚;2.除戏剧、诗歌外,文体不限;3.书写工整、规范 ,卷面整洁;4.6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请用简洁的文字描述下面的漫画,并阐明其寓意。

 

查看答案

(题文)请将下列消息写成一句话新闻,20字以内。

自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宣布对部分台湾水果实施零关税后,5月中旬首批零关税水果登陆福州,接着亮相上海,京城百姓也纷纷议论何时才能吃上零关税台湾水果。5月30日一早,进入北京物美华天大卖场选购水果的顾客发现了一件新鲜事。在他们平时熟悉的水果柜台上,突然出现了几块醒目的大牌子,上面写着“台湾水果展卖”。那一排排摆放整齐、新鲜饱满的水果仿佛正向京城百姓宣告:“大陆同胞,我们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德国大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端攻击。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他的言外之意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