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材料一】 清明节原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农历的三月,是冬至后的第105天,在...

【材料一】

清明节原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农历的三月,是冬至后的第105天,在公历的4月5日左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标志季候和农业活动的节气。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后来演化为民俗节日。由于其主要风俗活动是祭祀,故又称鬼节、冥节;由于其还有踏青郊游的风俗,故又称踏青节。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材料二】

清明节成为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赏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这时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始终没见介子推的身影。三天后大火熄灭,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材料三】

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

早在远古时期,当人们懂得以太阳和月亮来指示季节以前,曾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是以恒星大火(心宿二)作为示时星象来安排生产和生活的。那时候,天上的大火和人间的火,被想象为有着某种神秘关系。每当仲春时节大火星黄昏时分出现在东方之时,被认为是新年的开始。为庆祝这一特殊时间,有一套隆重的祭祀仪式。仪式之一便是熄灭掉去年相传下来的全部旧火,代之以重新钻燧取出的新火,作为新的一年生产和生活的起点,其名目叫作“改火”。《周礼·司炬氏》说“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所谓修火禁便是禁火,是监督大家将一切旧火全部熄灭,表示过去的一年已经全部结束,以保证全民改用新火,使人间的火与天上的火一致,使人事与天象合一。周代还有改火之举,即根据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工具钻木取火。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去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由于旧火和新火不相接,自然会事先做好许多熟食供改火时食用,久而久之,这种习惯变成了一种冷食习俗。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时间长达一个月。由于不利于健康,影响生产,以后便缩短时间,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

1.阅读材料,以“清明”为例,说说节气与节日的区别

2.根据材料三】,推测一下“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的原因。

3.根据上下文,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择一句填入【材料二】的横线处。比较恰当的是(   )

A. 乌嘀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B.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C.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D.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1.节气是农时,节日是民俗。二十四节气的清明,指的是农历三月前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宜于春耕春种。是天气季候和农业活动的标志。民俗节日的清明,更多的是一种百姓生活中的文化活动,以祭祀、踏青郊游活动为主。 2.禁烟节,实际上和民俗里清明时候“改火”的传统有关。古时候,迎接新年的仪式里有新年“熄灭旧火,改生新火”的习俗。民间禁止自行取火,要等官家来放火民间。民间为避免在此期间食用生食,多提前准备熟食。 3.B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分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可从以下角度作答:节气是农时,节日是民俗。节气的清明,时间段在农历三月前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宜于春耕春种。是天气季候和农业活动的标志。节日的清明,是一种百姓生活中的文化活动,以祭祀、踏青郊游活动为主。如可分析“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清明后来演化为民俗节日。由于其主要风俗活动是祭祀,故又称鬼节、冥节”等句。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的提取能力。仔细阅读材料三,根据题干要求提取相关语句即可。“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的原因,可提取“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所谓修火禁便是禁火,是监督大家将一切旧火全部熄灭,表示过去的一年已经全部结束,以保证全民改用新火,使人间的火与天上的火一致,使人事与天象合一”,“由于旧火和新火不相接,自然会事先做好许多熟食供改火时食用”等句分析整理即可。 3.试题分析:B项填入【材料二】的横线处比较恰当。首先要读懂题干所给诗句的的意思,然后通读原文,看看与原文那一段落的内容相合,可将题干所给诗句代入语段中,分析与上下文的内容是否连贯。中心内容是否相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正好与材料二第二段的内容相吻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李白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阅读全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2.阅读划线句子,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李白同几个唐代诗人穿越到宋代,遇见苏轼等几个宋代词人。两队人准备以飞花令的形式来一场诗词大会,彼此商定以“酒”为令(与饮酒有关的诗句也可以)。根据你的阅读积累,为后面横线处补上恰当的句子。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苏轼:

李白队:

苏轼队:

 

查看答案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节选)

(二)

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沈括《梦溪笔谈》节选)

注释:殍殣(piǎo jìn)枕路:饿死的人躺在路上。②范文正:即范仲淹,字希文,死后谥文正。③募民存饷:聚集百姓慰问,馈赠物品。④敖仓:粮仓。⑤无虑:大略、大概。

1.为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

春和       A景物      B风景      C光景      D日光

嬉游不       A节约      B节制      C节奏      D气节

2.翻译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民空巷出游。

3.《岳阳楼记》原文中,与“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一句形成鲜明对照的句子是哪一句?

4.阅读文段二,用自己的话说说范仲淹在浙西主要做了什么事?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育才学校九年级一班准备开展名著阅读系列活动。请你选择其中一本,根据自己的积累、体验和感悟完成下列三个主题活动。

限定备选书目:《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骆驼祥子》《红岩》

(活动一)知识知多少请从上面限定书目中,任选一本完成下面表格。

书名

作者

朝代

主要人物

写出3人即可)

经典情节

要与所选主要人物关联)

_____

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活动二为人物画像如果请你围绕(活动一)中列举的主要人物中的某一个,结合具体情节为其画像,你将怎样设计?请用语言进行描述。(提示:可以从体态、神情、动作等方面入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好书推荐请你写一段百字左右的推荐语,把这本书介绍给周围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无误的一项是

A. 《邹忌讽齐王纳谏》孟子《战国策》

B. 《陈涉世家》司马迁《史记》

C. 《小石潭记》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D. 《孔乙己》鲁迅《朝花夕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⑴--⑷题。

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所建的中国馆,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素,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自建成以来,一直受到中外游客的青

②自从有巢氏构木为巢,人类就开始了营造自己居处的历史。《易传 系辞下》中说道:“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意思是,圣人按照“大壮”这一卦的形象(其卦象为上有雷雨,下有御雨之圆盖)建造了上栋下宇的房屋,为人们遮蔽风雨,改变了居野的生活状况。由此,“上栋下宇”也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特点。

③在我国古代,“上栋下宇”常常作为房屋的代称。其中,“栋”包括支撑屋顶的檩子、椽子等结构; “宇”则是支撑屋顶的梁、柱的总称。上栋下宇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重要特征——以木梁和木柱承重,“栋”的重量由“宇”来支撑。中国民间流传的“墙倒屋不塌”的说法,正是因为梁柱取代墙壁成为了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④我国木结构建筑还有一种特殊的结构——拱。 “斗”和“拱”是位于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支撑构件。柱顶探出的弓形肘木叫作拱,拱与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作斗。斗拱是一种承重结构,它能将屋檐的重量过渡到立柱上。斗拱也具有审美价值:一方面,它的形状和图案本身颇具美感;另一方面,它让屋檐更大程度地向外伸展,呈现飞动之势。所以,我们往往可以在一些经典建筑中欣赏到漂亮的斗拱和飞檐。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lài居野处xué拱飞檐dǒu

B.lái居野处xuè拱飞檐dòu

C.lái   穴居野chǔ拱飞檐dòu

D.lài   穴居野chù拱飞檐dǒu

给下面句子添加标点断句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翁亭记》中,作者笔下的醉翁亭体现“斗拱飞檐”建筑风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园林建筑里,亭台楼阁的楹联是重要的装饰,彰显了强烈厚重的文化气息。以下六个句子均选自颐和园的建筑楹联。它们可以组合出的三组对联,比较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

玉案香分花有影竹坞移琴穿径远松亭觅句过桥迟

翠涌千峰宿雨收瑶阶月静露无声碧通一径晴烟潤

A.①②③⑤④⑥

B.⑤①②③④⑥

C.①⑤④⑥②③

D.③④①②⑤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