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这是班上一次综合性学习,你需要做以下准备。 (1)【观点论辩】现在教育部门强化了...

这是班上一次综合性学习,你需要做以下准备。

(1)【观点论辩】现在教育部门强化了写字教育,并在中考、高考中加大了卷面的分值,也有人对电脑时代是否还需要强化写字教学提出疑问。对此你怎么看?请写出你的观点、理由及结论。字数在8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图写故事】下图与初中教材里的一则求学艰难的文言故事有关,请将该故事简要叙写出来。字数在6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撰写对联】根据上联意思,拟写下联

上联:园中桃李年年艳。        下联:_______________

 

(1)示例一:强化写字教育很有必要。 (2)示例:宋濂叙述自己青年时期借书之难,求学之难,生活之难,勉励马生努力读书。 (3)示例一:国厦栋梁节节高 【解析】(1)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围绕“强化写字教育很有必要”来回答即可。(2)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解答时分析图画的内容,结合所学过的《送东阳马生序》的故事情节来叙述即可。注意语句要流畅。(3)此题考查补写对联。对联有以下几种要求:①字数相等。②句式一致。③词性相对。④结构相应。根据上联系的形式可拟写为:国厦栋梁节节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填空。

(1)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2)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3)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4)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孟子>二章》)

(5)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感慨人生无常,表明人生不会完美,要有豁达的胸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6)完整默写杜牧《赤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文征明习字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注释】①率:标准    ②苟且:马虎草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大进  遂:______      (2)必再易之不厌  三: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查看答案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通豫南                 手有百

B. 而不平               必先其心志

C. 而山不               万钟于我何

D. 子孙荷担者三夫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我之死,有子存焉   人有百手

B. 以君               学而时习

C. 汉阴             

D. 此,冀之南         非亭午夜分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文章写“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是用夸张的手法写了两座山的高大,突出移山的艰难,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

B.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色彩,起到讽刺作用。

C. 愚公饱受交通堵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一主张得到了众人的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夸娥氏二子搬移两座大山,、包含了对愚公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敢想敢做的精神的肯定。

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查看答案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怨之情。

B. 颔联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溅”、“惊”两个字形象地写出了“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感情。

C. 末联写作者回到长安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短得无法梳髻插簪,使读者感到老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

D. 全诗语言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内容上环环相生、层层递进,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

 

查看答案

会“变魔术”的柔性屏

①一言不合就掰弯手机?这不是开玩笑,而是某知名厂商在自家的科技大会上向参观者展示的新科技——尚处于原型机阶段的柔性屏幕设备。其中一款是可折叠的变形手机,上网、看剧、收发邮件时,它是7英寸左右的平板电脑;要打电话时,只需轻轻对折就变成5英寸左右的智能手机。

②柔性屏是柔性显示屏幕的简称,是以塑料为基板,加上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材料构成的显示屏。传统的显示屏都是以玻璃作为基板材料,而柔性屏则是以塑料作为基板材料。玻璃是很难弯曲、折叠的,而塑料则可以任意对折弯曲。

③柔性屏可弯曲、可折叠,但在外观上与普通的玻璃屏幕几乎没有区别,只是拿在手里的感觉更加轻薄。据介绍,目前人们常用的电脑、彩电、手机显示屏大多采用的是液晶显示技术(LCD),液晶自身是不能发光的,因此需要背光源、偏光片、彩色滤光膜等繁重的零组件,屏幕的厚度很难降下来。与液晶显示技术不同,OLED显示技术实现了显示材料的自发光,所以依托OLED技术做成的柔性屏不再需要背光源、彩色滤光片等部件,加上这些显示材料本身就很轻薄,OLED显示屏要比LCD显示屏薄不少。

④柔性屏不仅在体积上更加轻薄,功耗上也低于原有器件,有助于提升设备的续航能力。同时对比度更高,在色彩亮度和清晰度上都有更优异的表现。柔性屏还能通过外力拉伸达到卷曲伸缩的效果,做到大小随意切换而不影响显示清晰度,此外,由于采用了塑料基板,柔性屏的耐用程度高于以往屏幕,能够降低设备意外损伤的概率。可弯曲、可折叠再加上低耗能的柔性屏,给了终端厂商巨大的想象空间,也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崭新的变化。

⑤未来我们的电脑可能会更轻薄、更便携。使用柔性屏的新型电脑,屏幕可以一键自动收卷,就像钢笔一样易于随身携带。

⑥未来我们的汽车空间可能会更宽敞。未来我们的家居生活可能会更智慧。柔性屏幕让“显示”无处不在,当屏幕贴在水杯上,每天喝水时联网的显示屏会报出你当天的健康数据……墙上的大彩电尺寸应该能够再大些,不想看时只需一按键,这面占据整面墙的彩电就卷成了一幅画轴。

1.下列关于“柔性屏”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柔性屏可弯曲折叠,它在外观上与普通的玻璃屏幕几乎没有区别,拿在手里感觉更加轻薄。

B. 柔性屏是以塑料作为基板,加上OLED显示材料构成的显示屏,性能上比玻璃更具柔性。

C. 目前人们常用的电脑、彩电、手机显示屏大多采用的是柔性屏幕设备。屏幕厚度难降下来。

D. 柔性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崭新的变化的显示屏。未来,我们的电脑可能会更轻薄。

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文章的标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既点明说明对象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文章第段中加点的词语“几乎”,限制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 段划线句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柔性屏让我们生活更智慧。

D. 文章按照逻辑顺序,介绍柔性屏的材质、延展性、体积及在未来的应用等内容。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 尚处于原型机阶段的柔性屏设备是某知名厂商在自家的科技大会上展示的新科技。

B. 柔性屏因为采用了塑料基板材料,所以可以柔性屏大小随意切换而不影响清晰度。

C. 柔性屏不需要背光源,彩色滤光片等部件,是用显示材料很薄的OLED技术做成的。

D. 使用柔性屏的新型电脑,屏幕可以一键自动收卷,轻薄简便,方便我们携带出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