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家 风 苏 北 ①我在外漂泊多年,一日终于定居下来。乡下的母亲来电话说,多少年没...

家 风

苏 北

①我在外漂泊多年,一日终于定居下来。乡下的母亲来电话说,多少年没能到我的小家住过一宿,如今我定居在省城,离老家不过五百来里,秋天季节好,她准备来住些时日。做儿子的当然高兴。

②出发前,母亲夜里一点多钟就起了床,杀了两只老母鸡,褪光了毛,洗得干干净净。母亲说城里住高楼,杀鸡不方便,鸡毛杂碎别糟蹋了邻里。母亲边唠叨着边从黑色网兜里往外拿东西:一瓶她自己做的辣椒酱,一堆为孙女劈的菱角米。

③我嗔怪母亲:“您也真是,城里人就不吃鸡?现在买鸡都现买现杀,拿回来就下锅,买来就是没有毛的鸡!您看,又是辣椒酱又是菱角米,都是烦人的营生,您倒是有这个细致!”母亲被儿子这一说,倒不吱了声,可脸上有明显不悦之色。

④妻子用脚踢我。我说:“妈,是儿子心疼您老人家,六十多了,夜里一点起床,五点坐车,看看,都快下午一点了。坐了六七个小时的车,您能吃得消吗!”母亲嗫嚅道:“反正腰疼,也是睡不着的……”

⑤说着我们坐下来吃饭。为迎接母亲,我们特意做了几道菜:炸猪排、小青豆烧小鸡、香菇炒菜心、豆腐拌蕨菜和排骨青菜汤。饭桌上,孩子兴奋,一会问奶奶家里的宝宝(一只狗)好吗?一会问八哥会说话吗?我们这个孩子,就是人来疯,劝了半天叫快吃饭,可就是一口饭吃半年的主!我不由得生气,说:“快吃,我揍你!”孩子有了奶奶,仗势似的:“你干吗骂人,不是好爸爸!”

⑥我一气,上去一筷头子打在孩子脑门上,孩子“哇——”一声大哭起来。奶奶心疼了:“没有你们这样打孩子的,真是!”

⑦“你这个不知好歹的东西!我们过去不得吃,你们现在不肯吃!奶奶在这儿,我们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孩子不允许上桌的,即使上桌,如果筷子伸到待客的菜里,你奶奶就是一筷子……”我话还没说完,母亲将筷子一丢:“不吃了。”她说着眼泪就在眼眶打转转。

⑧我这下慌了,才觉自己说漏了嘴。赶紧给老娘赔罪:“妈,说着玩的,您老别当真,好,不说了不说了。”母亲这才破涕为笑。母亲说:“那时穷,你爸一月才挣几十块钱,家里场面大,不是你妈不让你们吃,而是……你现在成人了,给你妈算老账了,真是儿子有用了……”

⑨哭笑之间,我们上班时间已到。母亲一人收拾了碗筷。

⑩晚饭无事。饭后睡觉,因我们家只有两张在一个房间的床,于是母亲妻子女儿睡大床,我一人睡小床。早早躺下,无甚睡意。孩子闹着奶奶讲故事。奶奶随口胡诌:“你爸爸小时候啊,像个饿死鬼投胎,整天喊肚子饿。那时我们家住在农村,你爷爷在县里工作,你爸爸整天坐在墙头上晃荡着两条腿,伸着脖子望你爷爷回来,爷爷回家就有好吃的啦……”

B11说着说着,孩子睡着了。我倒是一点儿睡意也没有,母亲更是睡不着,于是我们母子俩就聊天。我说:“妈,你锁着的小柜子经常被我偷偷打开,偷了桂圆上学路上吃。”妈妈说:“儿子,你有一回不知在哪摸了许多小毛蟹,你吃呀吃呀,夜里闹着肚子疼,可把我和你爸吓死嘞……”

1.文章主要写了“我”与母亲的哪三件事?请你简要概括。

2.联系上文,请用第一人称揣摩第③段母亲脸上有“不悦之色”时的心理活动。(50字左右)

3.阅读文章第⑦段,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请你谈谈文章第B11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文章以《家风》为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家家风的特点。

 

1.①母亲赶早带着许多物品来到“我”家;②吃饭时“我”教训女儿,遭母亲训斥;③饭后睡觉,母亲追忆“我”儿时趣事。 2.示例:难道我杀了两只老母鸡,并把它们洗得干干净净做错了?自己做的辣椒酱、带的菱角米不受你们喜欢?是我给你们添麻烦了?(言之有理即可) 3.这句话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的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的话让母亲想起伤心的往事,同时误认为“我”在抱怨母亲对“我”的苛刻。 4.通过母子共忆童年事,体现满满的舐犊之情,从而营造温馨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之情。(意思对即可) 5.从“为迎接母亲,我们特意做了几道菜”可以看出孝顺父母;从“母亲说城里住高楼,杀鸡不方便,鸡毛杂碎别糟蹋了邻里”可以看出与人为善;从母亲为孙女带来一堆菱角米和“我”嗔怪母亲起得太早,带东西太多可以看出家庭成员相互关心等。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主要有:①母亲赶早带着许多物品来到“我”家;②吃饭时“我”教训女儿,遭母亲训斥;③饭后睡觉,母亲追忆“我”儿时趣事。 2.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的能力。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对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物的言行是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所以解答此类试题,要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等进行分析,把人物的心理揭示出来。母亲该感觉自己的行为不被理解。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本题要结合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来赏析。 4.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深切怀念之情。 5.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文中可以概括出:孝敬父母,与人为善,互相关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解读黄河

走向黄河,是一种战栗的敬畏。

世界上再没有一条河如此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流域每年每平方公里有4000吨土壤被侵蚀,一年坏灭耕地550万亩,却又每年给河口输送泥沙10亿吨,净造国土几十平方公里。年均泥沙筑成宽1米、高1米的墙体,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一倍,是赤道的27倍。

世界上再没有一条河如此桀骜不驯。河道任意摆动,宽窄差异几十里;河床或层层掀起,深揭数丈,或无限淤高,悬于城市半空;洪水决口泛滥,纵横凡几十万平方公里,使百万黎庶化为鱼虫,只在昼夜之间。

黄河之于中国,是终年的哭泣流成的河。

无数灾难无数忍耐无数期冀无数挫败,无数莫名的暴躁无数难以诉说的痛苦与忧烦,惊悸与困惑,一直伴着这条河在流淌。掀开阴云密布的眉睫,仰望一次次卷土重来的怒吼。北斗斟满了雷声,绿草和黄金在梦里汹涌。

走向黄河,是一种惊世的悲壮。

豪饮北风,伫立在高岸。倾听大漠荒原,倾听古战场铁马金戈的长啸,倾听五千年祸福相生从不静息的声威。苍凉夕阳抚摩傲岸峡谷,抚摩黄河子民青铜质血的肤色。

黄河百折不回,黄河不废万古流。

空中的寒星,是谁的眼睛?水面浮动神秘的灯影,地平线撤退到时间与意识的外围,万种声音在裸原的深处悄无声息。黄河钩沉,流星划过。河水击响节拍,一种不可违背的预约。温柔与雄浑弯曲成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

谁主持了秋天的全部收获?谁把千秋的史话传诸无穷的后世? 黄皮肤的古老民族,站在进溅喧嚣的激流上,站在粗粝蛮野的船歌里,站在烈烈烽火锻造的旋律中。能割舍一切,不能割舍黄河的品格。那是生命的赞歌,生命的光辉。

一代代黄河人,把血脉喷涌成黄河的血脉,把骨肉凝结成黄河的骨肉。不由分说的狂飙,翻卷出无尽的悲歌。就只为多年以后,儿女们能够如此美丽地在大地上行走:纺织棉花,种植水稻,收割麦子,拉网打鱼,早晨读唐诗,黄昏背宋词,宣纸上泼墨,瓷器上绘画,在江南的雨巷徘徊,在塞北的草原纵马,用醇酒招待客人。用香茶浸泡温情,和美好的男子或女子相爱。有一天老死,就埋在河岸随便哪一座山峦。

走向黄河,是一种庄重的礼拜。

黄河引导了华夏文明的走向。黄河决定了华夏民族的性格。

当北京猿人出现在周口店时,这条从世界屋脊出发的河,已经走过千里万里,奔流到海不复回。女娲泥绳,先民石器,炎帝百草,黄帝内经,秦汉长城,唐宋诗文……滚滚的波涛圣迹起伏,先哲的薪火源远流长。

把西部高原到东部丘陵的无数河流连接起来的伟大生命黄河;黄了天黄了地黄了子民肌肤的伟大圣河黄河;一路吟唱一路滋润一路养育的伟大母亲黄河!

千百年来无数人竭尽才情地奉献给它以诗文、舞乐、绘画、雕塑、建筑。它惊心动魄的急流和宽广安详的波涛,它的凶猛无忌的冲击和漫泛,它的两岸峻拔而多姿多彩的群山,堆积成山的黄土,无边无际的高原,以及同这一切相联系着的爱情和仇怨,生育与死亡,耕耘与荒芜,荣华与枯凋,收获与灾害,和平与战伐,兴盛与衰败,福祉与苦难,创造与毁灭的颂歌和叹息……所有那些肯定将永世不朽的艺术无论多么辉煌,同它比较起来,也只能是一片苍白。

黄河是一个民族的象征。黄河是一个民族的史诗。黄河就是一个民族自身。它的生存、成长、繁衍、变迁,它的命运、性格、特征、精神品质,同一个民族的生存、成长、繁衍、变迁,一个民族的命运、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连接得如此紧密,互为一体。

    (有删改)

1.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解读”黄河,请按要求补充下面的表格。

解读“结果”

原因

走向黄河,是一种战栗的敬畏

___

__

见证古战场铁马金戈的长啸,五千年祸福相生从不静息的声威;黄河百折不回,黄河不废万古流

走向黄河,是一种庄重的礼拜

__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黄皮肤的古老民族,站在进溅喧嚣的激流上,站在粗粝蛮野的船歌里,站在烈烈烽火锻造的旋律中。”

3.本文描写的对象是黄河,而第⑩段写的却是“无数人竭尽才情地奉献给它以诗文、舞乐、绘画、雕塑、建筑”,有什么作用?

4.联系《黄河颂》一文中的句子,结合文意,谈谈文中的黄河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

链接材料: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是息息相关的。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某班以“爱国”为主题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讲一个爱国人物故事。(4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一首爱国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一句爱国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列小题。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出气。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

连A都有些胆怯了!拉着空车走了几步,他觉出由脸到脚都被热气围着,连手背上都流了汗。

(1)选文出自__________(作者)创作的小说《______________》。

(2)文中A表示的人物是________,这一段烈日酷热的描写侧面体现出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kuī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xiá及此。……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目不kuī____园  无xiá____及此  漂白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文中“兀兀穷年”中“穷年”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沥尽心血”中“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_________________ ,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⑤王维《竹里馆》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